近年来,余杭区按照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四减少”的要求,在全国创新开展了“微审批”体系建设,通过规范“微审批”程序,优化“微审批”流程,创新“微审批”方式、提升“微审批”效能,营造最优投资环境和政务环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简化“微审批”受理环节。在原有的工商企业注册、房产三证办理一条龙的基础上,推出营业执照、企业公章、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等五证联办和契税证、土地证、房产证办理的“三证联办”的“一窗式服务”。一是“一纸清”表格。将各部门的各类申请表进行整合,简化为囊括所有所需信息的“一纸清”表格。“一表”走完整个审批流程,做到了节约资源、信息共享。二是“一站式”服务。研发多证联办审批系统,信息录入后,通过“中心”局域网向各相关窗口发送办理通知,由各窗口同步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实现多部门并联审批。三是“一窗式”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综合窗口,负责统一受理申请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汇总和内部二次流转。各部门将办理完毕的证照集中在综合窗口,由综合窗口统一发证。通过“一窗式”服务,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间,企业注册“五证一章”办理最快当天即可完成,最迟不超过2个工作日;已缴清购房款的一手房购买者在1个工作日内即可领取房产三证。
二、优化“微审批”工作流程。相继出台了《余杭区产业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实施办法》和《余杭区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办法》,通过创新举措,大大提升产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效率。一是简化审批环节。按照“能简则简、能减则减、能并则并”的原则,对产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再造,将工程报建、安监、质监审批等环节进行合并,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二是充分落实审批放权。结合全区重点工作,做好“五城一基地”产业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工作,将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内的产业投资项目立项阶段及其相关9个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权限下放给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三是实现“提前审批”。通过出具“立项备案书”或“预审联系单”等方式,在各相关部门开展“容缺受理”,将项目审批中的“技术审核”与“行政审批”相分离,实现“提前审批”。四是实施同步审核。通过分阶段设置牵头窗口,对项目审批实行“联合会审、同步审核”,发挥审批平台的整体优势,提高审批的总体效率,该区的产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74-111个工作日压缩到47-77个工作日,提速30%。
三、开展“微审批”网络办理。通过布网络、建系统、推代办、抓延伸等手段,初步建立了一网式、全时段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网上监督”余杭“网上审批”系统。一是建立网上内审体系。借助全区党政综合办公平台,以内部审批为突破点和开发重点,建立网上内审体系,实现内网环节设置与各部门实际审批环节一致,实行全过程网上审批,留痕监督。二是开发“移动办公”审批功能。审批受理、初审、核准等各环节都可以通过“网上行政服务审批”连接,实现审批不受时域的限制。目前已有22个部门255个事项通过网上审批系统试运行,截至目前,网上内审平台共受理事项108798件,办结106127件,办结率97.5%。同时,在组团、开发区设立收件窗口,在镇街、村(社区)设立“网上代办”点,实现行政审批远程受理。三是完善系统资源共享数据库。将各审批职能部门的审批结果建立数据库,相关部门需要前置审批文件时,可直接在网上直接提取核对,便于对投资项目审批进行全程跟踪,同时为简化提交申报资料奠定基础。四是试行网上会议中心。在审批环节需要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时,建立网上会议中心,所有文件传输、意见签署等均通过网络会议进行,减少了开会次数,节约办事时间。
四、拓展“微审批”服务网络。一是打造四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根据余杭区域实际,大力推进区、组团(中心镇)、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行政(便民)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同时,认真做好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部门协调等工作,使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通过各级便民中心得以延伸。二是进一步深化代办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提供全程代办、联合审批,目前,已为该区8个镇街(村、社区)20余个项目提供服务。按阶段、分区域对镇街、村(社区)和企业提供项目咨询、业务指导等上门服务。开展上门服务30余次,服务企业70余家。三是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服务。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机构预选库,以建库、用库、管库为着力点,对预选库进行量化考核,动态管理,建立优胜劣汰的清退机制,加强对中介服务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