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余杭区纪委按照“上户口、建档案、保安全、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在全区开展了镇、街道固定资产(资源)信息化和条形码管理工作,着力解决基层资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上清下不清,下清上不清”、“清了乱,乱了清”等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防范了党员干部的廉政风险,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截至8月10日,基本完成了固定资产(资源)的清查盘点工作,账面资产总额达到21.44亿元,其中,盘点土地343宗,面积8163.93亩;盘点房屋和构筑物1320处,面积246.68万平方米。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有序推进。制定下发《余杭区镇、街道固定资产(资源)信息化和条形码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在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专题部署,督促各镇、街道和区财政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实,着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态势。推进过程中,区纪委按照“主动介入、全程跟踪、加强引导”的工作要求,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交流、进行约谈、开展专题督查、召开工作推进会等,有力地推动各地工作落实。同时,注重宣传引导,下发《关于镇、街道固定资产(资源)信息化和条形码管理工作专项督查情况的通报》,编发纪检监察信息专刊,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全面清产核资,确保账实相符。明确各镇、街道为固定资产(资源)信息化和条形码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架构起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办、财统办统筹,纪检组织监督,各科办及下属独立核算单位共同参与的实施和管理架构。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对镇、街道本级及所属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国有企业等249个所属单位的设备、家具、车辆等资产和土地、房产、水面等资源进行清查盘点,摸清“家底”,防止国有资产(资源)遗漏流失。截至8月10日,共盘盈房产235处,面积10.68万平方米;盘盈土地77宗,面积4990.16亩;确权土地52宗,面积1792.77亩;确权房产87处,面积1.79万平方米。如瓶窑镇在带征土地清查中挽回流失一处4亩土地;闲林街道将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遗漏的12间职工宿舍追回入库。
三、推行信息管理,确保安全增效。实施信息化管理,按照“五有”(有资产资源图片图纸、有发包租赁合同、有工程施工协议、有招投标文件、有原始凭证)标准,建立固定资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并使用条形码技术对固定资产(资源)的名称、型号、使用状况、使用科室、责任人等信息进行归集,使条形码成为206032件资产(资源)唯一的“身份”标识,提高信息查询和实物管理效率,切实做到账、实和系统数据相一致。同时,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对资产(资源)的合同履约、收据领销、购建处置等情况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定期反馈意见,并督促整改落实,进一步完善管理责任追溯机制,确保管理运行规范增效。
四、健全工作机制,确保长效管理。按照“安全高效,物尽其用”的管理理念,制定出台《全区镇、街道固定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资源)运行各环节的制度与流程,强化对资产处置、资产调剂的审批程序和权限的监督,确保后续管理规范安全。健全完善区镇两级管理机制,在区财政局设立镇街财政管理科,在各镇、街道设立固定资产(资源)管理办公室,加强对270名镇、街道固定资产(资源)管理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把镇、街道固定资产(资源)信息化和条形码管理工作列为全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考评的激励推动作用,确保镇、街道固定资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长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