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弘扬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发挥古老家训在群众中的广泛价值认可度......一直以来,建德为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党内重要法规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德市辖下大慈岩镇的12个村中有8个中国传统村落,诸葛亮后裔、刘备后裔、李频后裔聚居于此,家谱和珍贵史料计10姓、12套,2000余万字。近日,这些饱含古人智慧的传统家训与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村民们的共同见证下进行了“跨越千年”的互动,老百姓以宝贵“家底”为载体,将党的决议和两部法规融入传承,提高了全会精神在基层的学习效果。
与时俱进,家训也要吸收当代核心价值观。
“我们村的家训已有300来年历史了,有些内容私族观念太重、封建烙印太深,已然不适合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从2013年开始,在每次有重大精神出台就对传统家训进行了整编翻译。”在双泉村村书记鲁文通看来,传统家训坚守传承,更要去粕存精、与时俱进。于是,由39名党员组成的整编小组,在该村积庆堂上演了这样的一幕:手持家训译文,将契合六中全会精神的内容划出,以家训中“清廉、勤俭、养德”来帮助普通党员和群众加深理解。全镇相继开展了“重读再重温,理家训、扬正气”的活动,各村均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丰富了家训内容。
固定载体,家训也要常念常唱
“我劝吾门孝父母,父母之恩尔知否……”把家训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再唱出来,是上吴方村50多岁村民方会刚对家训最强烈印象。“小时候,家里长辈、边上邻居等,几乎个个都会哼起这样的家训之歌。”直到现在,该村老一辈的村民三两而聚之时,还会唱起家训之歌。“我们将对家训歌内容适当的改编,让它跟当下中央精神契合起来,请老党员在党员固定日上带领全体党员唱起来,恢复这个传统,并长期坚持下去”村书记方玮说道。他认为,这种形式的学习具有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未编有家训歌谣的村通过村里老党员在文化礼堂、古祠堂里向休闲聚合的百姓传读家训,在村里布展家训宣传栏,在党员活动上先行朗读家训等形式让家训常响常应。
自我监督,家训也要贵在身体力行
60多岁的方庆庆是一名老党员,秉持着“孝顺父母、尊金长上、和睦乡里”的家规,他常以此鞭策自己,更以此教育他人。“作为党员,首先要自我监督,不能自持清高,普通群众能做到,党员更应该做的更好,更严要求自己。”因为有话直说、敢于批评而深受村里人的尊重。类似方庆庆这样的老党员各村都有,他们怀着对家训的信仰,对党的要求的敬畏,象一座座流动的哨所守望着家训传承。部分村还利用宗族威望,聘请房头老人对村里的纠纷矛盾用家训进行调解,约束族人行为举止,使矛盾得到极大控制,村风得以很好扭转。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有过这样的深邃论断。对于大慈岩镇有着这么厚重文化的地方,正是我们长期滋养的文化自信,运用家训来引领党的精神学习,更能让人们静下心来,汲取并感恩其中的文化价值,寻见真实、善良、美好和心安。实际证明,这种结合能让基层党员更理解、更有具体实践。 (郑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