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就能民风淳、国风正。在我的家里,父亲是我最敬佩的人,他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
益言良训,伴我成长
父亲今年97岁,是一名老党员、老革命。他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小康之家,然而国难当头时,他因为对日寇的无比痛恨,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革命。1939年,父亲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和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做过同事。此后六年,父亲跟随部队与日寇作战数十次,炮火纷飞的年代里,父亲和战友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着敌人的侵略,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父亲的抗战故事是永远都听不厌的。“日寇武器先进,但我们也不是吃素的,我们熟悉地形,敌人进攻,我们就和他消耗,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趁其不备时,打他个措手不及,打他个虎虎生威”。回忆起新四军游击战的场景,父亲时而精神亢奋,时而又热泪盈眶。“那时候的人使命感特别强,纵然枪林弹雨,也不知道害怕,只知道要勇往直前。”
听着这样的故事,我一天天长大,从小就树立了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理想。父亲则每每对我说,要想当兵就要懂规矩、守纪律,干净做事、踏实做人。年幼时,我并不能完全听懂这几句话,直至真正成为一名军人,我才理解父亲的严厉教诲和用心良苦,才明白从小耳濡目染的益言良训是父亲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踏实做事,干净做人
1985年,我军校毕业刚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连长。连部通讯员小李很勤快,每天早早地来帮我叠被子、搞卫生。前来探望的父亲知道了这事,便十分看不惯。他把我叫到一旁,眉头紧锁,严厉批评了我:“你连被子都不会叠吗?为什么要搞特殊?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是我们革命军人的本色,你刚当上连长就全忘了吗?”父亲的话对我是当头棒喝。从此,这种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父亲的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一直伴我走过了26年的军旅生涯。26年里,我参加过98抗洪、北京利剑2000行动、多次参加东海演习,立三等功五次。
2004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后,想帮我叠被子的人没有了,但有人提出要帮我个更大的忙。从法律上讲,我是个无房户,因为我一直住在部队分配的老房子里,87平方,没有“三证”。说来别人不信,身为望江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望江现场动迁指挥部副总指挥,天天和征迁安置打交道,自己怎么可能还是无房户?但事实的确如此。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开始有人给我“帮忙”出点子。“老胡,部队的房子没有三证,地方查不出,你找到什么好的公房自己先弄一套,再拆迁安置,等于花一点小钱搞一套新房,这样你部队房子不退,地方上房子也得了,多划算。”
到了这样的年龄,碰到这样的“帮忙”,已经用不着父亲来出面教育了。家风熏陶半个世纪,我早已能辩黑白、守党纪、明是非。我对那个“帮忙”的人说:“我身为副总指挥,是要为政府为群众搞征迁,不是要自己盘算着怎么利用手中权力给自己弄房子,这种事情我干不来。”发财的机会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却没有失守,不论在单位还是回家,不论见到领导还是父母,我依然踏实干净,依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耳濡目染,传承家风
家风传承无需刻意灌输,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力量,不断影响下一代。就像父亲的言行影响着我一样,我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女儿。
女儿是90后。按照网上的说法,90后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垮掉的一代”。这我不能苟同,不同时代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只要家庭教育没有缺位,无论处于什么时代,都能培养优秀的孩子。
我真正了解女儿的孝心,源自于一次网络征文比赛。女儿得了二等奖,作文的题目叫《爱的轮回》。作文中记录着我如何孝顺父母,帮老人理发,给老人洗澡,为老人读报。写的都是我并不在意的日常琐事,没想到一点一滴都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作文结尾女儿说:“等父母老了,我也要像他们对待爷爷奶奶一样。”这句话让我感动满溢,幸福油然而生。
如今,女儿已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她的孝心、爱心获得了亲家的高度肯定。虽然她不必舍生忘死、抗日杀敌,也不必日以继夜奋战在征迁一线,但我相信,不论到哪里、做什么,她都能将我们家简单质朴、踏实干净、孝亲爱友的家风延续下去。(上城区望江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望江现场动迁指挥部副总指挥 胡筱飞)
胡筱飞在街道单位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