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杭州建德抗日自卫队纪念馆在我的家乡——距离建德梅城镇20余公里的洋程村开馆了,我有幸陪同老母亲一起参加了这次开馆仪式。在参加纪念大会后,随即来到设在洋程村的纪念馆,一踏入展馆的右侧后,就看见两尊高大的革命烈士雕像,其中之一就是我的外公童岁新,此时我母亲热泪盈眶,扶着外公的铜像对我说,她幼年时期就离开了父亲,梦想68年的父亲模样终于在今天见面,真是感谢共产党啊!作为童家子女的后代,既是光荣,更要给父辈争光。
母亲出生在解放前的童姓大户人家,外公童岁新家庭较富裕,年轻时任当地农村的保长,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及史料记载,他早年善良厚道,乐于助人,很长一段时间里参加革命活动,为共产党人提供地下交通站服务,因判徒告秘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英勇牺牲,时年仅36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我母亲童敏敏今年73岁了,一辈子在农村生活,性格耿直,从不叫苦累。365天里,只要天气晴朗,基本是把精力投入到田间劳作。进入老年后年复一年弓背的她,还是不服老,弯曲的身体对田地仍是那样地眷恋。我多次劝她好歇息了,虽然也多次诚意让她到城里家里来养老享受,她一直说,家里土地空着舍不得。尤其是老父亲七年前去世后,家里的田地都是她在张罗着,每次回家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总有许许多多对她的亏欠。
自打我懂事起,从小学开始,她总是要求我好好学习,长大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每当我获得三好学生奖状时,她就煮两个鸡蛋来奖励我。在我54年的岁月里,她都一直把儿子当成小孩子,强调做人要勤快,要厚道,要实在,要吃得起亏,经常念叨。最使我难忘的是,1982年11月,我在报名参军体检和政审合格后,父亲因为从小务农年老体衰,总希望我留在他身边帮着干农活,但母亲执着说服父亲,支持我参军。在每个月给我的家书里,她从不提及家中的困难。在1985年那年,为了不影响我在预提干部集训班学习,连外婆去世的消息都封锁住,在我提干后回家探亲才得知。都说家书抵万金,我把她给我的家书至今还保存在床头,常翻常悟。母亲看到子女有点出息时,总是时常夸赞,希望下一代比自己要强,而且叮嘱自己在外面眼光要远,心胸要广,待人厚道。
母亲对病痛从不在乎。7年前,因长期劳累趴下,在当地医疗站弄点药吃吃不管用,后来独自在家疼在地上哭。隔壁邻居告诉我,我从杭州赶到老家把她接到同德医院住院,稍好后又急着要回家耕作。我老说她好了伤疤忘了痛,她自我戏谑道,我是属鸡生肖的,天生就要在地里刨食。
母亲的性格很坚强,她对自己很节约,衣服穿得旧点也无所谓,对其他亲人和别人却很大方。近三十多年来,她先后陪伴三位老人度过了余生,村里村外没有哪个不说她是个古道热肠。外婆在世时因其他子女都不在身边,是她一手操办丧事。她在上海80多岁的大姑妈,因各种原因终身未嫁,其经济条件一般,为满足老人落地归根的心愿,母亲自己到上海把老人接到里江自然村照顾,直到为其送终。我的父亲因患癌去世时,也是在她的主导下简办了丧事。
母亲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总是讲,想想过去的艰苦生活,现在是天上过日子,她种植的各种蔬菜,吃不完都会无偿送给一些老人吃,对一些贫困的村民,也慷慨接济。
母亲是烈士的后代,也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妇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对我总是叮嘱做人要低调厚道、做事要认真这样简朴的道理,从她身上闪烁出许多正直向上的精神,经常在激励着我,也不时地在提醒我。正是她传承着对老人要孝、对子女要严的家风,无论是我在15年的军旅生涯,还是从事纪检工作的20个岁月里,在骨子里我把纪律看成是生命线,把尽责有为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我曾在查办多个信访件过程中,涉案当事人多次请吃喝,有的还送礼卡等,我都能做到慎独慎微,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去,不该接收的一律拒绝。我为了做好工作,常常加班加点,并且毫无怨言。
母亲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正是她象大山一样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传导给了我奋发向上的力量。在部队从一名战士提了干,入了党,在地方先后6个单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成为一名正处级干部。我从不放松自己,还是自我加压,将学习作为提升自身素质永恒的追求,业务时间不断充电,领导交办的事情认真办,领导没有想到的主动做,把领导的认可和群众的信任作为检验德行的标准。我现已步入中年,母亲的“不要忘本”始终在我心中回荡。在她的感召下,我要不停步、不骄傲、不懈怠,将母亲一言一行的教诲,当成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化为伴我继续忠诚干净担当前行的精神力量。(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纪检组 夏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