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工作动态 > 作风建设
走进杨之华的革命人生
来源:萧山区纪委区监委      发布时间:2021-10-28 17:21:36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

杭州萧山衙前镇凤凰山脚下,有一幢掩映在绿荫丛中白墙黛瓦的旧式建筑——杨之华纪念馆,清风拂过门庭,悄然激活了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

“杨之华纪念馆是我们萧山东片最具红色教育意义的纪念馆之一”“‘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是她唯一的女儿”“杨之华波澜起伏的人生,在我们馆浓缩……”这个纪念馆,承载着当地百姓满满的感情和信仰。


杨之华(1901-1973)萧山坎山镇人,中国现代妇女运动先驱,1924年入党,担任中共中央妇女部第二任部长,中共五大第二位女性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1973年因病去世。

杨之华纪念馆于2019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是中国首家为纪念杨之华而建设的人物类纪念馆。整个场馆以图文、多媒体、雕塑、油画和实物展陈等丰富的展览方式,分为五个篇章,详细地介绍了杨之华从一名冲破封建旧思想牢笼的新女性,到与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革命爱情,再到提任中共中央妇女工作主要领导,践行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妇女解放的人生历程。

杨之华出生于坎山镇,为什么要在衙前镇建造这样一所纪念馆?原来,杨之华女士不仅是衙前农村小学的早期教师,还是衙前农民运动的早期发动者、参与者,是衙前红色精神的传播者。也可以说,衙前也是杨之华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杨之华青年时期的雕像,背景是她青年时参加杭州“一师风潮”的场景。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欣然题词:“忠诚的战士,杰出的女性”——这是对杨之华一生真实而鲜明的写照。

移步向前,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带参观者回到了杨之华的青少年时期。特立独行的“解放脚”、与哥哥杨葆青一起上私塾、进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洪流、只身前往上海加入《星期评论》社……杨之华从小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思想开放、敢试敢闯,也正是这份品格让她在得到共产主义思想启蒙后,毅然决然投身于大革命浪潮,参加了轰轰烈烈的衙前农民运动、五卅运动和上海日本纱厂工人罢工,磨炼了顽强的革命精神。


陈列台上,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地展示了杨之华在官河边向农民传播革命思想的场景。

再往前走,透过一帧帧的画面,一名杰出女革命家艰苦朴素的奋斗历程扑面而来,置身展厅之中,仿佛穿梭了时光,共同见证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

1941年,杨之华受命与部分留苏人员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期间被捕入狱。在狱中时,杨之华成为大家的精神领袖,她不顾自己严重的肺病,狱友们有什么事她都会积极帮助,鼓励大家同狱方抗争,直至1946年被党中央营救出狱。出狱后杨之华来到延安,并在之后的全国土地会议中,和邓颖超等人明确了妇女的土地权利,积极推动了土改运动中的妇女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杨之华先后在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全国妇联任职,兢兢业业、不辞艰辛,经常带病下基层调查研究,对妇女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开创了新中国女工工作的新局面。

1962年9月,杨之华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友人戏称她要当“包公”,她说:“做党的监察工作,可是比对包公的要求要高呢!”

走进展厅的最后一个篇章,“秋之白华情意浓”几个大字惹人注目,字里行间无不诉说着那段伉俪革命情。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曾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母亲,后来一直伴随着母亲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瞿独伊在回忆起与母亲的往事时说。


除了金别针,瞿秋白还亲手篆刻了“秋之白华”“白华之秋”“白之秋华”的三枚印章,将两人的名字嵌合为一。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展厅中的信件、手稿、印章、别针……每一件都是他们珍贵的记忆,每一件物品都生动地诠释着“秋之白华”。


杨之华的一生,经历了坎坷与不幸,但她对党的工作积极热情,永不背叛;对祖国人民忠心耿耿、勤勤恳恳;为争取中国妇女的解放,为中国工人的解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一切。杨之华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感染着后人,其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信仰始终都是我们不能抛弃的指路明灯。

现在,杨之华纪念馆这座百余平方米的展厅,几乎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参观学习,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