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们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社区干部,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没办法及时反映。不过现在好了,社区干部经常上门来家访,对我们的诉求反馈也很及时!”最近,在杭州市滨江区的一个整村拆迁临时过渡小区里,居民们对社区干部的评价有了明显改观。
滨江区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架构。经济总量大、流动人口多,但是对应的街道、社区干部数量却有限,“抬头不见低头见”“说坏话怕得罪人”的心理导致社区巡察中很难挖掘出一些根源性问题。如何破解熟人社会的“藩篱”,听到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在最近两轮社区巡察中,滨江区探索出了一套“走心”工作方式。
“市县巡察要向社区延伸,我们组要到被巡察社区的拆迁过渡房走访,了解民情。”孙连回忆,“当时就有社区干部提醒我们‘还是别去了,会被围住的’。”
虽然社区干部是“善意”提醒,但巡察组认为越是这样的情况就越要深入走访。经过讨论,他们特地挑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不打招呼不提前联系,直接到过渡房群众的家里“敲门了解情况”。
“一开始进去的时候,很多老百姓要么是回避,要么直言对我们的社区巡察不信任,认为中央巡视组、省委巡视组才有权威。”区委巡察办主任侯百曙说。针对这一情况,巡察办提出,要继续扩大走访面,在原定的社区居民代表座谈会、谈心谈话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针对一般居民户的入户走访,而且要不定时地进行回访、跟踪走访。
一方面,采取“广撒网”的模式增加走访量,另一方面,随着走访家庭数量的增多,巡察组也都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特殊谈心方式。
“不能开门见山问问题,要先拉拉家常,多用方言交流更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多聊聊这几年我们查办的社区干部案件,这些‘热点话题’既能吸引住群众的关注点,通过深入的剖析,还可以让群众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工作,扩大社区巡察在群众心中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滨江区委巡察干部的最直观的体会。
通过一次次耐心的上门和沟通,群众的顾虑逐渐打消了,话匣子也打开了:社区干部基本上不来走访,不来听意见;虽然没发现有什么腐败问题,但有的社区干部不干事不担当现象依然存在……巡察报告中“社区干部服务居民群众不积极不主动”“干群关系不紧密”等问题有了更加具体生动的事例。
通过市县巡察向社区延伸,“走心”巡察至今已开展了四轮,从与群众的谈话中直接或间接发现问题505个,社区巡察问题整改率达到100%,3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处分,10名党员干部受到问责处理。巡察意见反馈后,滨江区还制定实施了《关于党建引领拆迁户临时过渡区块管理服务十条意见》,指导社区加强对拆迁户过渡房的管理与服务,从制度层面回应居民的诉求。
“现在群众对我们社区巡察组已经比较信任了,正是基于这份信任,我们才更要坚持,让巡察真正成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干部作风、解决群众身边问题的有效手段。”区委巡察办主任侯百曙对滨江的巡察工作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