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干部谈话,清查台帐,列席相关会议,清理制度……前段时间,我所在驻市环保局纪检监察组按照常规动作开展日常监督执纪工作,但几天忙下来,却没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让我困惑不已。更何况,从各方面收到的信息反馈来看,群众对环保工作、对环保干部并没有满意到无可挑剔的程度,相反,在许多方面还颇有微词。明明感觉有问题却发现不了,我和纪检组的同事们不由得压力骤生。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本本上的工作、办公室内开展的工作固然需要,但绝不能成为我们派驻纪检工作的日常乃至全部。理顺了工作思路之后,我们决定走向更广阔的“室外”去,走到群众呼声最强烈的地方去听反映,找问题。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动车环保检测站开始走起。走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去了解这些检测站的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或行政不作为的情形。
为了这次走访,我们纪检组进行了专门讨论。首先,绝对不要驻在单位陪同,要不打招呼自行前往,实行“背靠背”暗访。其次,要找到各个检测站的主要负责人而不是一般的经办人员,要找敢说真话的人了解情况。再次,直接亮明纪检干部身份,要求各个负责人实事求是回答我们的问题,同时也承诺为谈话内容保密,打消他们的顾虑。
此外,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出发前,我们通过驻在单位公务运行系统,调取了市区各机动车环保检测站的地址、联系人、历年来监管情况、被处罚情况、群众投诉情况等等,做到相关情况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把群众反映的“黄牛”问题、检测作假问题、处罚金额偏高问题等疑虑一并记在脑子里,在跟各检测站负责人交流时信手拈来,体现我们工作的专业性,也对他们起到震慑作用。
几家检测站走访下来,效果马上显现出来了。我们对比研究了此前查阅的工作档案等资料,很快发现了疑点。原来,这些检测站每两年要接受一次现场评审,以决定是否有继续受理机动车环保年检的资质。在这个掌控着检测站命运的评审过程中,由监管部门从专家库抽选专家来现场踏勘并出具评审报告,监管部门只是受理评审申请并抽选专家,自身并不参与出具评审报告。但在一些检测站的评审会议签到表里,我们看到了某些环保工作人员的名字。
调查发现,参与评审的专家可以领取“专家费”,但是环保工作人员并非“专家”身份,为什么要来“蹭会”?经过进一步询问,某检测站负责人承认曾经向环保工作人员发放了“专家费”。“都是一同来的,而且环保又管着我们,不送不行呀。”该负责人如此答复。
事后调查过程中,该环保工作人员也清楚知道不能收“专家费”的相关纪律规定,但半推半就之下还是收下了。我们感觉到,这可能是一条监管者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金的“潜规则”。
类似情况,果然不止一人。带着这么“宝贵”的问题线索,在走访调查结束不久,我们抓紧实施了针对机动车环保检测站的直接监管单位——市环保局下属某参公事业单位的入场巡察。
在巡察动员会上,纪检组长严肃声明纪律规定,直接表明态度,希望涉嫌违纪违规的干部主动向巡察组说明情况,争取主动。如我们所料,震慑作用很快显现。该单位马上开展了内部清查整顿,有干部主动上缴收受的礼卡,有干部主动说明跟个别监管服务对象的交往情况,单位也进行了全面自查,制定了整改计划。
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我们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市局党组书记和派驻纪检组组长进行提醒谈话,并要求书面检查,对一名干部给予诫勉谈话,对两名违纪人员给予行政记大过的纪律处分和调离现岗位的组织处理,单位面貌此后也焕然一新。
就这样,我们派驻环保纪检组依靠这些大量花在“室外”、花在管理服务对象身上的功夫,发现了问题线索,进而及时打破了存在一段时间的违规收受“专家费”的“潜规则”,化解了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廉政风险问题。同志们都感到,要在派驻纪检岗位上做出业绩来,不能只盯着机关里的一亩三分地,要以群众的呼声为导向,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指引,走出办公室,主动去走访、去攀谈、去调查,同办事群众和监管服务对象打成一片,才能提升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派驻纪检工作,功夫真的要在“室”外,还是陆放翁的那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驻市环保局纪检监察组 俞永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