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们办理了全国首例监委留置案件,我作为办案组成员之一,有幸经历了整个办案过程。
这是一起贪污案。办理贪污案件,算清犯罪数额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一是由于犯罪分子的供述往往存在模糊性、反复性、虚假性,即使突破口供,其供述也不能轻易采信。二是由于犯罪分子作案狡猾,往往通过伪造材料、隐瞒资金流向等手段,人为造成数额难以查清。三是由于法律明文规定,仅有口供不能定案,必须有充分证据证实犯罪事实。所以,把账算好,既是基本功,又是必修课。
在办理本案时,领导交给我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贪污数额彻底查清。一天下午,我搬出一大叠银行流水账,一笔一笔算起账来。初算一遍,核算一遍,两者相差0.5元。
怎么会这样?同一个人算同一本账,两次计算结果不一样,这样的证据怎么能拿到法庭上。我没有灰心,拿出笔记本将一笔笔账全部手抄上去,再用计算器累加,有些不涉及犯罪的应当扣除,有些入了账又出账的其实是同一笔钱,不能重复计算。算好一笔,我就在笔记本上划掉一笔。黑笔红笔,斑驳交错,圈圈杠杠,密密麻麻。四个小时过去了,0.5元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原来是我初算时把一笔应当扣除的没有扣除,一笔应当计入的没有计入,一进一出正好差了0.5元。
看似只差了0.5元,其实是算错了两笔账,幸而问题被及时发现并排除。回想起来,我不禁有些后怕。能参与查办首案,既是重要工作,更是使命担当,一个词一个数字都不能错,组织上把这项神圣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如果不尽心尽力,难道要等法庭来替我算账,难道要等律师在法庭上质疑我们的案件?
彭伟认真核对账目,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6月5日上午9:30,本案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判,我坐在庭下旁听。公诉人对我们统计的犯罪数额全盘采纳,辩护人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6月12日,我和同事带着部分案件材料去杭州中院找本案承办法官联系工作。法官对我说:“我办案这么多年,这起案子的证据是最清楚、最完备的。”听了这句话,我微微笑着,心里倍感踏实。
0.5元,对于数额巨大的贪污案件来说,在定罪量刑上几乎没有影响,看似可以忽略不计。但办理再大的职务犯罪案子也要从“算不清”的小数目开始。对我们而言,办案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责任,只有不放过任何一个小数目、小漏洞,才能坚决杜绝出现大偏差、大问题。(上城区纪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 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