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底正式加入纪检监察队伍之前,我是一名在基层法院工作了25年的法官。报到第一天,组织上就安排我加入上城区委第一巡察组,开展一项巡察工作。巡察,这是近年来广为人知的一个词。可是具体怎么干?我能干好吗?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很兴奋,也难免紧张。
“材料挺规范的,能查出问题吗?”
进驻被巡察单位后,我和同事一起推开了他们单位办公室的门,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吓一跳:三张并排的桌子,上面满满的堆着资料和台账;另外还有两间办公室,叠满了一地的合同、账册。在法院工作时,我也曾办过一些疑难复杂案件,十几本、几十本案卷吓不到我,然而三个房间的材料,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别担心,我们巡察工作就是这样的。”何组长向我鼓了鼓劲。
按照组长安排,我开始一步步审阅材料。然而不到半天功夫,我心中就有了疑虑,这些材料都挺规范的,就像法官看证据,证据都齐全了,还能查出问题吗?
“这样理解可不对。”同事余处对我说,巡察不能只看书面上写的,更要学会看出材料背后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政治巡察,抓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问题;其次要熟悉相关政策,准确找到政策依据;最后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分析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就这样,我审阅了几天的台账,感觉还真来了。
这家单位有一大块业务涉及金融法律,我专业角度马上找出担保合同里有不完善的条款,从法律中跳出来,再用政治的高度概括问题,最终完成了组长交给我的任务。
“就是要从这些小问题查起”
冬雨连续下了一周,湿湿哒哒,寒意侵骨。同事晓燕提出和我一起去实地查看一套出租房。
“我已经看过合同了,没问题。”说出这句话时,我既有几分基于职业的自信,也不乏对糟糕天气的逃避。
晓燕却轻轻地说:“合同没问题,不代表这个事没问题啊!”
我们一起到了现场,一看便知,这回没白来:房间还不足五六平米的,无窗,阴暗潮湿,散发着霉味,里面简直没有一样可称为家具的东西,一块木板横在两个破箱子上当床。这样的房间难道可以出租吗?难道符合消防要求、排除了安全隐患吗?一股脑的问题冒了出来。
又有一次,我们随机检查某回迁安置小区。小区物业财务室的账册看起来很规范,此时已过中午,我们却还没吃上午饭,我不禁想:物业费就是几十块几百块的问题,我刑事大案要案都办过,这些细小问题还有必要查吗?余处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小问题查起。”当我们让财务人员打开保险箱时,我发觉她的神色一紧,双手慌乱地在找钥匙,我马上意识到:有货了……当天下午三点,我们吃上了热腾腾的方便面,工作有了收获,连泡面都很美味。那天晚上,我们又奔赴另一处实地巡察。
冬夜的杭城,车流渐渐稀少,寒风更加清冷,而我的心却被一天充实的巡察工作、被身边这些忠于职守的巡察干部温暖着、感动着。
“巡察利剑”的威严与“严管厚爱”的温度
紧张忙碌了近两个月,本轮巡察已近尾声。我提高了政治站位,学会了查找问题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审判长对被告人说话的庄重严肃,开始用拉家常一样的平和口气找人谈话,甚至还第一次尝试了写作巡察报告。
本着多学一点的初衷,我接下了搭建巡察报告框架的任务。一开始,我觉得自己连判决书都写了好些年,这种报告应该还简单的,没想到越写越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政治引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知识、问题分析总结、尺度拿捏,无一不需要精雕细琢,判决书写错了,是对一个案件失职,而巡察报告写错了,就会对一家单位、一个班子失职,甚至会误导上级领导的判断。
幸而有王副组长和余处两位经验丰富的巡察前辈在,他们拿出前几轮巡察的报告供我参考,又在我的初稿上一字一句为我指导扶正。就这样,一稿、二稿、三稿,推敲了修改,修改了又推敲,精准到每一词每一字,每个标点符号,站在政治高度提炼问题,向被巡察单位提出建议,促使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防止风险。在完稿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了“巡察利剑”的威严和“严管厚爱”的温度。
四十天的巡察,是对法官身份的告别,也是纪检工作的起步。利剑出鞘行,海晏河也清,亮出手中惩恶扬善的利剑,我将重整行装再出发。(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监委派驻区法院纪检监察组 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