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峰镇地处杭州市临安区最西部,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不少老人都能洋洋洒洒地写书信,这本是件好事,可也让我有点犯愁。
自去年7月到担任镇纪委书记以来,我前前后后收到了16封信访件。摊开这些信件,字写得都很不错,内容也很具体。比如某村有4户人家,宅基地为地质灾害点,其中3户拿到了政府补偿,还有一户却没有。户主便找到我,认为村干部把他家的补偿给扣下了。于是,我马上向村里了解情况,原来这笔补偿由国土部门审定和发放,因为该户没被评定为地质灾害点,所以根本没有这笔补偿。
其实这事不复杂,户主直接问村干部也能明白原委,但信访人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这还不就是信任问题!老百姓不信任村里,就写信到镇里,连镇里也不信任了,就会写信到区里。他们觉得层层往上申诉,总有地方能解决。
为了建立信任,让群众愿意来找我,我每天一到办公室就敞开大门。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表达我的态度——我在,欢迎你来。在日常的接待中,我以情待人,记下他们提出的每一个诉求,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也把我们的困难讲清,取得对方谅解。一年来,这样的方式逐渐拉近了我和群众间的距离。
其实,不管是初信初访,还是从区里交办下来的信访件,最后都得当地解决,所以最好是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何取得群众信任,我也思考了很久。我想,解决问题是信访工作的核心,效率是信访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光打开大门是不够的,还要答复得快、处理得好。
基层工作繁杂,大家的思路也杂。过去一件信访件,可能答复不及时,或者调查了解情况掌握不到位,导致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质疑。2017年,我们建立“片组协作”办信机制,通过部门派驻在基层的人员,分头调查相关情况,做到证据详实。这几年,通过这一机制,初信初访化解力度不断加大。
今年,清凉峰镇没有一例重复访和越级访,交办件也大为减少,只有两件,我们的工作有了明显成效。我想,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如果我们能够把群众上门反映的问题都办好办实,及时回应群众诉求,那我们的基层信访形势必然是向好发展的。(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纪委书记 汪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