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廉洁文化 > 清风之旅
吴山清风
来源:杭州廉政网      发布时间:2014-11-28 16:04:52

吴山,位于杭城南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据不完全统计,吴山现存与历代清官廉吏相关的历史遗迹有二十余处。吴山清风廉政文化教育专线以“周新祠——阮公祠——三茅观于谦读书处”三个参观点为核心,结合新建的吴山文化名人导览石碑、名家撰写的《五瘴说》石刻、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厅,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互动方式让参观者在感受吴山悠久文化积淀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廉洁文化熏陶。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吴山;电话:0571-87827973、87922788。



“吴山清风”资料链接

周新

周新,南海(今属广东)人。明太祖朱元璋时,周新以诸生贡入太学,后授大理寺评事,以善于处理疑难案件而著称。明成祖永乐年间,周新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论皇亲国戚还是当朝权贵,只要有所不端,他就上书弹劾。为此,朝中权贵都很怕他,称其为“冷面寒铁”。

明成祖朱棣知周新有才能,且为人清正廉洁,任命他为浙江按察使。任职期间,周新屡破奇案、平反冤错,清政爱民,以“周廉使”名闻天下。

据《明史·周新传》记载,当时的锦衣卫指挥纪纲权重一时,其手下更是横行霸道,肆无忌惮。一次,纪纲派其手下一位千户去浙江办事,这个千户到处敲诈勒索,作威作福。得知消息的周新马上命人前去逮捕,千户闻风逃走。不久,周新进京,恰巧在河北涿州遇到这位贪赃枉法的千户,周新毫不手软即刻将其逮捕入狱。不料此人又越狱而逃,并跑到主子纪纲处告状。纪纲恼羞成怒,捏造罪名向明成祖诬告周新。朱棣一时不辨真假,遂命缉捕周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即便被押至皇帝面前,周新仍旧不肯低头:“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成祖一时气极,下令将周新处死,“肢解其体于闹市”临刑之际,周新毫无惧色,慨然说道:“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 

周新蒙冤而逝,江浙绅民纷纷立碑、立祠、修庙,纪念这位好官。后纪纲因罪被诛,真相大白。悔恨不已的成祖时常想起周新,为示表彰与感念,亦为平民愤,明成祖敕封周新为城隍之神,并在吴山上立祠供奉。从此以后,周新便成了浙江城隍。


 

 

阮元

阮元,江苏仪征人。曾做过山东学政、浙江学政,后又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抚,以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的美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在浙江任职是阮元为官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阮元先后三次来浙任职,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情。他整顿水师,实行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三镇联防,基本肃清浙江洋面上的海盗,保障了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大力整修水利,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积成后世所称的“阮公墩”,西湖“一湖三岛”的布局最终形成。阮元在孤山南麓创办的新式书院——诂经精舍,对清代学风的转变和书院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诂经精舍办学首尾近百年,造就了好几代人才,如章太炎曾在诂经精舍受业达7年之久。阮元还主持编纂了大量的图书,如《十三经注疏》、《两浙金石志》等。

史载阮元生性不爱虚荣,也不喜欢热闹,他认为屏幛宴乐并非好事,因此无论大小生辰,从来不做生日,“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为了谢却寿礼,也不允许夫人做寿。因此,每当生日那天,他总是避开人群独处,或去视察;或进山林参观古迹,到山寺中煮茶消遣,作“一日小隐”以延“茶寿”。这种举动已成为阮元生日那天的习惯。张监《阮元年谱》所记载 “正月二十日,四十生辰,避客于海塘” ,就是讲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在四十岁生日那天,避开了所有的亲友属吏,到海塘工地视察了一天。

浙江百姓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于清朝光绪年间在吴山上为其修建了祠堂,即阮公祠。


 

 

于谦

于谦,明初钱塘(今杭州)人,历任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官至少保。史书记载,于谦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人称“神童”。于谦少年时候曾在吴山三茅观读书,所以吴山上还曾有一段路称作“于街”。

于谦15岁考中秀才,16岁起就读于吴山三茅观,17岁写下的《石灰吟》,流传至今。“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这首诗也这诗成为他一生为人的写照。

 

 


官家药石《五瘴说》

【原文】

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帏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着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

【译文】

官场仕途上有五种“瘴气”: 紧急征召、强行征收,搜刮下民、阿奉上官,这是“税赋的瘴气”;深文罗织、以实其欲,良恶不分、好坏不辨,这是“刑法的瘴气”;从早到晚、醉酒宴饮,懈怠公务、荒废政事,这是“饮食的瘴气”;侵害民利、掠夺民财,满足己私,聚敛私财,这是“财物的瘴气”;广选美女、广纳婢妾,耳听淫声、沉迷女色,这是“内室的瘴气”。“五瘴”之中有一种,百姓怨恨、神灵怒恚,(原本)安适的人一定变得疲惫,(原本)疲惫的人一定殒命,纵然在京城也不能够幸免,那里只是偏远地方(这样)啊!为官的有部分人自己不知道,于是归罪于自然瘴气,难道不荒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