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廉洁文化 > 清风之旅
西兴老街:繁华褪去,历久弥新
来源:杭州廉政网      发布时间:2020-04-29 17:25:01

很少有人知道,在高新企业林立的钱塘江南岸,还有一个保存完整的古镇和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西兴古镇因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而得名,历史上曾是两浙门户,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代名家的壮丽诗篇和西施北上入吴的丰富历史故事,是浙东古运河的源头,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

走进老街,首先看到的便是浙东古运河——官河。曾经的官河是联接浙东运河与钱塘江的水陆交通咽喉,因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出现了“过塘行”布满西兴古镇的盛况。全盛时期有72爿半,成为西兴一大支柱产业。清代《康熙南巡图》描绘了当时西兴作为集散中心的繁华景象。

再往里走,是西兴过塘行码头陈列馆,成串儿的纸灯笼格外吸引眼球。红的、黄的竹编纸灯笼成串儿挂起来,时间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宋朝。据史料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950年左右),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一直到建国前后,西兴街上仍有七家灯笼铺。

在老街保护区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西兴码头与过塘行建筑群19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杭州市文保点1处、杭州市历史建筑5处,沿街分布着屋子桥、铁陵关、永兴闸、西兴驿等遗址,以及残存的牌坊、街亭、河埠头等众多文物古迹,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两街一河”的格局。

其中永兴闸还有一个“达康书记”的故事呢!

永兴闸,又叫龙口闸。在官河铁岭关北侧,外接钱塘江,内通运河,是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连接处。

明万历十四年,秋潮异常猛烈,沿江的防洪长堤被冲毁,大水涌入,百姓房舍被冲塌几百所,萧绍平原一片汪洋!时任萧山县令刘会彻夜不眠,流着眼泪写呈文申报灾情,组织力量全力以赴修建石堤。新堤完成时,刘会又将大堰改修为闸,闸门有一丈四尺宽,这就是永兴闸。

刘会不仅勤政爱民,更有清正廉洁的品质,可谓是古代西兴的“达康书记”。西兴老百姓感受到切身得益,自然对刘会这位父母官衷心敬仰戴德。西兴老百姓为了寄托对刘会的思念,在驿站前建造了“刘侯祠”,春秋两季致祭。

老街不光保存了历史古迹,还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

在老街上,我们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除了门牌号外,还有一个印着一条条家风家训的牌子,诸如“克勤克俭,以后福泽”“宽容心境好,友善天地宽”“正身清心,言言矩行”……

在老街的家训馆里,更是保存了“书则必读,田则必耕。唯此二者,可以为生。家因可富,身因可荣,绝胜他务”的来氏家训,还有官至清朝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汤金钊留下的家训“煮教子孙学诗学礼,慎言行有物有恒”,章氏家训“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好的家风就是一股正能量,通过学习诵读上辈名人的家训,以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社区文化,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养文明人。


西兴老街,曾经是,红墙寂寂沐晚照,绿瓦悠悠浴东风;现如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迎着高新区(滨江)发展的热浪,老街在时代中熠熠生辉。古典美与时代相拥,让老街的延续更为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