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上城区,有两个社区是以古代本地著名清官来命名的,一个是东坡路社区,另一个则是岳王路社区。顾名思义,岳王路社区是因路成名。这条路长不足一公里,宽只容两辆汽车并行,却有着数百年来纪念岳飞的历史传统。
(隐藏在闹市中的清廉文化主题公园——岳王公园)
岳王路北端是岳王公园。公园不大,方圆仅几亩地,园内种植红梅,每到冬春时节,枝头梅花迎风怒放,草地上落英缤纷。穿曲径、过小亭,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大型浮雕,刻画了岳母刺字、大破金兵、含恨班师、风波冤狱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公园临街处有一座以四方铜柱为主体的铜像,棱角分明的柱身刻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借金军的评价歌颂着岳飞的丰功伟绩。铜柱上方则是一顶头盔、一领战袍和一柄宝剑,金盔脱落,战袍蒙尘,剑未出鞘,无声地诉说着后人对岳飞遭遇的无限悲愤与惋惜。
(岳王公园的主雕塑,唤起人们对岳飞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南宋时的大理寺、风波亭就位于如今的岳王路附近。朝代更迭,当年的大理寺早已不存。解放后因历次城市改造与道路拓宽,风波亭、连同流传着岳飞女儿跳井传说的孝女井,也一并迁往了西湖边。只有一条孝女路仍在岳王路附近,两条路像父女一样相望相依,不论周围高楼林立还是车水马龙,永不改变的名称仍然寄托着一代代杭州人民对岳飞的敬仰和思念。
(岳王路南端不远处,有一处名为“壮怀激烈”的雕塑群,刻画了众多南宋英雄,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岳飞)
平心而论,即便是在南宋初年,杭州也并非抗金前线,当地百姓并没有亲眼目睹岳家军横刀立马、血染征袍的机会。再者,岳飞常年征战在外,死难时仅三十九岁,在152年南宋历史上,比他官爵更显、轶事更多者大有人在,为何直到今天,杭州人民都把岳飞当成南宋英雄人物的代表,把岳家军当成百战百胜的象征呢?想来答案应该就是《宋史·岳飞传》中那句流传千古的治军名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通“掳掠”)。相比千里之外的战功,严明的军容军纪,廉洁的为官品格,更能给百姓留下直观感受。
史载,岳飞治军极严,绝不允许麾下军士侵害群众一分一毫,哪怕擅取百姓一根绳索的,也要定斩不饶,以至于岳家军夜宿街头,即便百姓主动开门接纳,也无一人敢擅自进入民居。这一则史料可以在今天杭州市萧山区的欢潭村找到印证。
(古老而美丽的欢潭村)
从岳王路往南约50公里便来到了欢潭村。此地已属杭州行政区域的边缘,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不论是从方志、族谱中查阅,还是在村里的传说故事、文化痕迹里追寻,“欢潭村”的来历都与岳飞密不可分。
相传南宋初年,岳飞率大军翻山越岭,行至此地。因天热口渴,又不能前往村民家中索要饮水,将士们见村口有一小潭,“周不数寻,深不及丈,不涸不溢,水清味甘,”纷纷饮潭水而欢,士气大振。为相助村民,岳家军连夜修凿石壁,扩大潭水,又铺设石阶方便村民取水,第二天一早悄然而去。村民们见岳家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感动,便将村名改为“欢潭”,一直传至800多年后的今天。
(留下岳飞传说的“欢潭”,至今保存完好)
此事虽未见诸官方正史,但绝非穿凿附会。其一,欢潭村附近的两个村子,一名“岳驻”、一名“牛皋”,若不是岳家军曾驻军此地,并留下美誉善举,怎会三个村子均改用了纪念岳飞的名字?其二,在欢潭村,不但那一口“欢潭”作为市级文保单位仍保留完好,且村口还建有名为“岳园”的小型园林,该村并非岳姓聚居,若不是岳飞真正地打动过村民,怎会流传下如此鲜明的纪念岳飞的文化印记?
(烟雨朦胧、荷香四溢的“岳园”)
如今的欢潭村,在历史文化、美丽乡村、清廉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岳园”则成了远近闻名的“清风之旅”网红打卡点。“岳园”正堂里供奉着岳飞的戎装立像,高大威武、气壮山河,堂内墙壁上布满了有关岳飞故事、欢潭村史的壁画与资料,堂外有廊桥、亭榭,桥下水面是《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浮字与满池荷花。盛夏的傍晚,清风习习,荷香四溢,村民们茶余饭后纷纷前来水榭小憩,唱起纪念岳飞的地方传统戏曲,唱响歌颂幸福生活的新时代赞歌。
从岳王路到欢潭村,不仅能回望800多年前的尘封往事,还能感受到杭州人民对英雄人物的深切怀念。赤胆忠心的情怀,刚正不阿的人格,号令如山的纪律,一身正气的清廉,岳飞的故事早已超越史书的记载与他的生平,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部分,哪怕千百年后,也必将为炎黄子孙世代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