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廉洁文化 > 清风之旅
"走读"严子陵钓台 追慕"先生之风"
来源:桐庐县纪委县监委      发布时间:2021-12-14 18:37:56

严子陵(前39年—41年),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名光,一名遵,浙江余姚人,东汉著名隐士。自东汉以来,严子陵“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品质和“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高风,一直为后世所景仰。严子陵钓台,也因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来此地隐者垂钓而闻名古今。1982年,桐庐县为缅怀子陵先生,重新修建了该景区。

 

严子陵钓台(全景)

严子陵钓台,位于桐庐县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集富春江自然生态山水和千年历史古迹文化于一体,是浙江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有全国“十大钓台之首”的美誉,由双台垂钓、严先生祠、富春碑廊等景点组成。

被富春山水环抱的严子陵钓台(秋景)

想要到达严子陵钓台,需先从游客中心乘坐游船。溯江而上,只见两岸青山隐隐叠叠如写意画、粼粼流水微微起波纹,严子陵钓台就这么静静地隐匿于富春山水的环抱中。

 

“严子陵钓台 天下第一观”照壁

船靠码头,上岸后,迎面就见一道长长的黑瓦白墙照壁,壁上从右向左写着:“严子陵钓台 天下第一观”,这是自称“老梅”的杭州西泠印社名誉理事梅舒适书写的。

 

码头碑廊(局部)

移步向前,沿着码头碑廊,驻足赏析。此处共陈列了16方碑文,诗文内容大都取自历代文豪吟咏富春山水、严子陵及钓台的诗词。

 

牌坊

穿过码头碑廊,跨过“问隐”门,再往前,有座牌坊,四柱三门,檐角欲飞。所砌条石为先时旧物,历尽风雨沧桑,古意盎然、弥足珍贵。正面匾额题写“严子陵钓台”,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背后为“山高水长”,是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沙孟海先生的手迹。

 

照壁正面:《严子陵钓台文》

牌坊后,也有一块照壁。照壁正面为《严子陵钓台文》;背面是一幅石雕山水画,节选于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天下第十九泉

照壁右侧处,经过一扇写有“听泉”的圆拱门,终于看清“天下第十九泉”的真容。可以想象,东汉的严子陵到这里隐居,不仅喜欢钓鱼,还有品茶的习惯。而到了唐朝,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评定“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天下第十九泉”之名,由此而来。

严先生祠

虽然“天下第十九泉”左侧就是上山通往东台的石阶,但若想去东台前以虔敬之心先拜访严先生祠,可折返回牌坊处,继续往前走,便至严先生祠。

门口一对石狮憨态可掬,再抬头可见门楣横石上用双沟技法刻着“严先生祠”,两边是一副对联:“何处是汉家高士 此间有天子故人”。寥寥十几个字,概括了严子陵的身世际遇、崇高地位。

 

祠堂中的严子陵塑像

迈入院子,正殿中央严子陵塑像端坐,于平易近人中透出士不可夺的高逸气质,大有“使贪夫廉,懦夫立”的氛围。塑像上方悬着“光武故人”匾额,左右两侧有“钓台”、“客星”两块石碑。“客星”指的就是严子陵,当年严子陵搁脚在皇帝肚子上的故事也成了中国史书上“客星犯帝座星”的佳话。

严子陵为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好友,不仅学识过人,颇有雄才大略,更心怀天下、一心为百姓谋幸福,面对西汉末年王莽专权时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的局面忧心忡忡,后遇到刘秀曾为其起兵出谋划策,功不可没。但在刘秀登基后,严子陵却归隐富春江畔,高台垂钓,远离庙堂。刘秀得知后,多次派人前来延聘,但严子陵不慕仕途,最后还是宁愿选择渔樵耕读,终老于钓台。

与此同时,刘秀具有“中兴之主”的胸襟、风度和风范,他尊重严子陵的志向,允许他回到富春江畔,清静无为过着隐居生活。于是,成就了一段光武与故人的千古绝唱。

《严先生祠堂记》碑文因年代久远已残破

要说祠堂里最有价值的石碑,就是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文中“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等佳句,传诵至今。

严先生祠内景

其实,诸多资料标明,祠堂建于范仲淹来到桐庐之前,但范仲淹的到来,却令严子陵高风之明灯,被大大拨亮。不仅派从事章岷重建了严先生祠堂,而且内心深有感触写下了《严先生祠堂记》,表达了对严子陵的崇敬之心,并向世人高扬“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钓台之风。

从此,严先生祠的修建均由州府或县衙承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由政府建造。如今所见之严先生祠,即是由桐庐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仿照原貌再次重建的,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重建。

 

富春碑廊(局部)

参谒过祠堂,折返回“天下第十九泉”,登上石阶,去往东台,路程虽迂回,却也更虔诚。一路沿着山麓,慢慢欣赏如游龙般盘卧于山林间的富春碑廊。碑廊曲折有致、分有三层,碑文内容取自李白、苏轼、陆游等历朝名人雅士题赞钓台和严子陵的诗文,书法皆由当代国内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书法名家所书,是一处集文学、诗词、书法、雕刻、建筑为一体的大型精品碑园。

 

碑廊外的名人石雕像

碑廊外,谢灵运、李白、范仲淹,唐寅、郑板桥等20余座名人的石雕像,以各自的方式挺立在密林中。古往今来,因仰慕“不慕富贵,淡泊名利”的子陵风骨而到严子陵钓台拜访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几乎涵盖了每个时期的所有重要诗人。这座小小的钓台,几成了赛诗台。

东台

严子陵钓台分为东西两处,均为高约70米半山上的磐石,相距80余米。穿过碑林,拾阶而上,终于来到东台。世传二千年前的严子陵,就是头上带着斗笠,身上披着羊裘在这里垂钓。

16.jpg

严子陵五月披裘垂钓图

“一钓钩竿悬万世,三公冠盖化微尘。”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多少文人雅士曾在严子陵钓台领略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在清风明月间陶冶情操、洗涤心灵。而这方名胜,也因此成为桐庐乃至富春江、钱塘江流域的一大文化地标。也许严子陵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成了隐逸文化的重要起源点和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朝圣地。

 

登台远眺富春山水

严子陵虽归隐富春山水间,却仍注重对子女及家人的品德教育、家风建设。与其他家训相比,《子陵公家训》特别注重心灵陶冶和道德教化,且确定了七大行为准则,从“心”开始,最终又将落脚点归结为“行”。除了家训,还传有《子陵公省身十则》,进一步明确了思想行为规范。

《子陵公家训》

时隔千载,单薄的家训,却汇聚成了强大的精神洪流。严氏的后人将严子陵的品德当作他们传承的精神支柱,将“山高水长”当作精神标杆,无论行事修身,都以技能、耕读、惜时、宽容、报恩、勤俭等为标准,自觉践行。


遥遥相望的东台(右)、西台(左)

“东台游罢复西台,一片清风在岸隈。”沿着登山石径,不远就到了西台。但历史烟云却从东汉严子陵辞世的公元41年,到公元1290年南宋爱国志士谢翱来此“西台”哭祭文天祥,飞越了1249载。

老碑廊

顺着西台下了山,经清风轩,至老碑廊。碑廊内陈22块碑文,汇集了古人对严子陵先生的评价和富春山水的描绘,其中既有赞扬严子陵不事王侯的高风亮节,也有表达不同看法的诗文。随后,到客星亭,过沧波桥,即可原路返回至游船码头。

严子陵钓台春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严子陵讲气节、正风气于当时,传教化于后世,严子陵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甘为潇洒一隐士”的精神品质和“使贪夫廉,懦夫立”的千古高风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和震慑力,早已定格成了富春江灵魂深处的独特符号,并在代代传承中不断演变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馈赠给后世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