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廉洁文化 > 清风之旅
探寻王家坊故居 共沐“书香延绵清廉风”
来源:桐庐县纪委县监委      发布时间:2022-01-04 16:17:48

在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上,有个久负盛名的家族——分水王氏。历代崇文重教,科名鼎盛,人才辈出,书香绵延,家风远扬。分水镇武盛街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王家坊故居,以传承“崇文重教、赤胆忠心、廉洁奉公”的优良家风。

王家坊故居外景

清风徐来,白墙黛瓦,历经了二百多年沧桑岁月的王家坊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晚期,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19平方米,现为桐庐县文物保护单位、县清廉文化示范点。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分水建城1400周年之际,王家坊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王家坊赈灾救济灾民的雕塑

漫步于武盛古街,仿佛踏入了历史的画卷长廊。王家坊故居就位于藏家巷12号,故居旁的路口处矗立着一组雕塑,讲述了王家坊赈灾救济灾民的故事,也开启了隐藏于千年古镇里的清廉记忆。

“一字形”天井

跨入故居大门,首先经过一进深约二米左右的“一字形”的天井,上方从右往左依次挂着“文魁”“叔侄贡元”“父子解元”三块牌匾,无声诉说着分水王氏一脉光耀门楣的过往。

序厅里的壁画场景

移步向前,进入序厅,引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壁画,图文并茂,精炼浓缩了王家坊的一生。

王家坊,字左春,别号少崖,清末分水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由拔贡选任为山西知县,先后治理过10个县,后来补任为山西直隶州官(时人尊称刺史王少崖),每到一处,皆体察民情,解民苦难,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这一生,勤政为民、清廉为官,被后人广为传颂,他的显著政绩和感人事迹已被收录于《浙江通志》。

“名门望族”展厅场景

左转进入第一展厅,该展厅主题为“名门望族”,展陈的主要是分水王氏与琅琊王氏的渊源、清朝开始至今的王氏家谱、王家坊的父辈以及分水进士选录等内容。

细细探究,王家坊为何能成为清朝末年不可多得的一位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清官?答案不言而喻,应是与王氏一族延续下来的好家风密不可分。

王缙画像

王氏在古时分水就属名门望族,且源于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据《光绪分水县志·卷八人物志》记载:“王缙,字子云,崇宁进士。”其为东晋丞相王导后裔,官曾达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谏,是个中正不阿的谏臣。后遭人诬劾,连坐落职,并得罪了秦桧,被罢免知州职,管台州崇道观。王缙乞休归家后,怡然自乐近20年,年八十七而卒,朝廷赐三品服。临终,王缙对家人说,生平未做亏心事,死而无憾。

分水进士选录

分水王氏自王缙之后族人开始兴盛,宋朝时分水出了17个进士,有16个是王家子弟。王缙六世孙王梦声在元初因出任昆山州学正而定居江苏太仓,其后代发展成横跨明清的衣冠诗书望族——太仓王氏家族。明代中期的文坛盟主、史学巨擘王世贞即为王梦声的第八代世孙。苏州派王氏族人,历来遵崇王梦声的祖籍乡情,不忘分水之恩源。

分水王氏家谱(清末开始至今)

到了清咸丰年间,分水王氏有王椿煜、王椿耀、王椿荣三兄弟,皆为忠义之士,均卒于率团民抵御扰贼的战事中。其中,王椿煜,号筍崖,道光乙酉拔贡,为王家坊父亲。

王家坊书房的复原场景

往前向右转,进入第二展厅,该展厅的关键人物是王家坊,关键词是为民知县、勤政廉洁、德才兼备。

展厅中间陈列着王家坊书房的复原场景,书房正中悬挂着《隋书·房彦谦传》中的“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作为座右铭,这也是王家坊清廉一生的写照。穿透历史的光影,仿佛还能听到王家坊和王氏族人在此的朗朗读书声。

王家坊的部分著作展示

书房左侧,着重突出王家坊的文学造诣,墙上有其《过宝丰里蔺相如墓》诗作,展柜中展出了《左氏兵略》《吾馨斋文集》《退思录》《学仕录》等著作。王家坊一生著有10余种书,却因无钱终未付梓刊印。

王家坊的为官生涯展陈

书房右侧,则重点突出王家坊的治理之才,既用展板以时间为轴,概述了其潞城大旱救灾、高平调整税制、组织编纂县志、分水守孝赈灾等为官生涯,又用微缩场景生动还原了王家坊的勤政爱民和勤廉政绩。

生动还原潞城大旱救灾的场景

光绪初,三晋大旱,朝廷发放钱粮赈灾。那时,王家坊代理潞城知县(今山西潞城县),他按户赈给,公平公正。在赈灾救济的同时,他引导当地百姓自救,大力推行凿井、种薯等救灾措施,灾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朝廷对此极为赏识,专门下令要求各州县向王家坊学习,无数灾民因此得救。

后又任高平知县(今山西高平县),他了解到当地的老百姓之所以生活困苦,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赋役沉重,致使民不聊生,逃捐抗粮事件时常发生。于是,王家坊据实向上陈述,请求豁免农户钱粮,并重新制定税赋征收办法,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处境有所改善。总之,不管在哪里任职,王家坊均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为民办了许许多多好事实事。

《光绪分水县志》

穿过书房,在过道两侧墙上,一边是王家坊廉洁奉公、“典衣治丧”的清廉故事。原来,作为知县的王家坊,生活极其简朴,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从不取非分之财,还时常拿着自己的俸禄赈灾救民。父亲终老,王家坊回分水奔丧,可他“行囊萧然,身无余资”,穷得连置办父亲丧事的钱都没有。乡亲们得知后,凑上银两和粮米送去,可都被他一一谢绝。最后,他把自己仅有的几身衣裳拿去典当,换取了少量银两后才得以安葬他的父亲。王家坊“典衣治丧”的故事从此也被流传了下来。

“典衣治丧”的清廉故事

另一边,是王家坊所作的《吊严州太守李大瀛》,该诗中王家坊为严州知府李大瀛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赞扬他“名与钓台寿,心同江水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一生清廉的心迹。

王家坊故居二楼

沿着右侧的楼梯而上,便来到了王家坊故居二楼。在这里,我们将解锁“雏凤清声:王氏后裔”与“家弦户诵:家族记忆”,需要认真品读,方能入脑入心。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也许王家坊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对他而言如此平凡的清廉事迹,竟能酿古为新、继往开来,扬起“书香延绵清廉风”,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后人。王家坊之后,分水王氏家族子孙人才辈出,这其中有民国爱国恤兵将领傅文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三一、建国第一代铁路人王镇中、中国与全球化的代表人物王辉耀。

分水王氏部分后裔的个人介绍、生平事迹

他们能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默默奉献、勤奋忘我,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就是历代后人能重视文化教育、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了“崇文重教、赤胆忠心、廉洁奉公”的优良家风。

        步入新时代,发掘和弘扬像分水王氏家族这样的优良家风,让清风正气浸润千家万户,既可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固本培元,更可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