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全国要闻
社会主义廉洁政治的本质属性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4-11-26 10:46:38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科研部

  建设廉洁政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政治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与资本主义廉洁政治建设不同,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建设具有公共性、透明性、公正性、廉价性、法治性、为民性等本质属性。

  公共性是廉洁政治的逻辑起点

  现代政府产生于公民的协商和同意,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的合理让渡。作为公共组织,政府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和公民意志的代表,理应按照公民的共同意愿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对关系到每个公民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予以管理。廉洁政府拒绝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如果一个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进行非公共运用,那就是腐败。因此,廉洁政府的逻辑起点就是让公共权力为公共利益服务,它强调了政府是公共服务组织而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利益集团的公共本位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廉洁政府要求我们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努力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之路。

  透明性是廉洁政治的关键要素

  现代政府中,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透明性要求这些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廉洁的程度也愈高。因此,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建立现代廉洁政治的关键要素。廉洁政治要求我们推行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公正性是廉洁政治的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腐败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公共资源的私人或个别占用,它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造成了机会、起点和分配的不公正,破坏社会竞争的基本规则,诱发了社会道德的失范,侵蚀着社会信任的建立。因此,建设廉洁政治的核心价值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廉洁政治要求我们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协调,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廉价性是廉洁政治的基本要求

  现代政府是一个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它一方面为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安全、法律、制度等各种保障,使社会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的活动又要消耗一定的社会资源,需要有社会公共财政的支持。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要求政府必须能够用最小的政府成本实现最优化的政府管理,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建设廉洁政治的基本要求是政府运行的廉洁、精干、高效、灵活。廉洁政治要求我们切实强化行政管理活动的成本费用意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修建装修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大行政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行政成本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最终建成一个行政成本相对最低、费用相对最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俭政府。

  法治性是廉洁政治的重要保证

  法治的基本意义在于,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代社会依靠法治的手段来制约权力,惩处腐败行为,保证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权利使权力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变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推进廉洁政治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廉洁法治建设,使政治权力在现代法治轨道上运行。廉洁政治要求我们加快立法,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廉洁政治建设法律体系;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建设,使廉政法律、法规成为必行之法;要健全监督制约体制和机制, 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为民性是廉洁政治的最终归宿

  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廉洁政治建设的落脚点。廉洁政治要求我们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做到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