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全国要闻
社会风气如何影响党风政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4-11-26 10:46:44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高波

  形成好的风气,需要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当然,党风政风是影响风气的主力量,但社风民风也会对党风政风有“反作用力”,并起到风向标作用。

  风气就是官民同呼吸的“社会空气”

  风气的形成与空气的运动如出一辙。社风民风和党风政风好比是两大气流,相互交汇时是带来和风丽日还是风云雷电,关键看各自的性质和强度。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天气变化了,增减衣服不及时,就可能着凉感冒。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风气有基础环境性。风气是社会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社会空气”。官员也是社会人,也要呼吸“社会空气”。北京的雾霾天尽管空气质量不佳,但谁也不能揪着头发离开地球,更不可能捂住鼻子不呼吸。同样,社会上既有清风正气,也有歪风邪气,谁都可能受到影响。

  其次,风气有载体依附性。风气看似无形,但却充满有形载体。如公务活动奢侈浪费,官员的不良文风、“话风”会形成不良社会影响;反过来,奢侈品泛滥、文化产品“三俗”所传递出的不良信号,也会对公职人员产生负面作用。

  其三,风气有演化扩散性。风气不是一成不变,既可能由乱到治,也可能由好变坏,而且形成扩散效应。假使诚信缺失、公德滑坡导致社会形成“逐低竞赛”,人人都向道德“最低标准”看齐,那么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就会下降;风气不正的负能量就会流向各个角落,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进而影响党风政风行风。

  风气不正有诸多文化诱因

  现在社会上存在奢靡浪费、相互攀比、请托送礼等不良风气,其产生既有经济社会原因,也有深层次文化诱因。

  一是面子文化。“讲面子”、“给面子”,日常用语有不少与“面子”有关;很多行为和风气也与“面子文化”有关,如初次打交道得送“见面礼”等。关键是“面子”背后是“里子”,比如社会礼俗文化、节日文化庸俗化,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功利化,由“礼尚往来”演变为“礼贿难分”。

  二是圈子文化。形形色色的“小圈子”及其潜规则盛行。首先是圈子固化,形成各种“门槛”,相互攀比甚至相互炫耀。同时,不同圈子交往,如政务圈与娱乐圈、政务圈与商务圈不加限制地发生联系,奢靡风气就很有可能交叉感染。

  三是盘子文化。有官员说“公款吃了喝了,装进肚里没进兜里,就不是腐败”。民间也认为“民以食为天”,“日子过得好不好,要看饭桌上盘子多不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舌尖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社会风气的顽疾。

  四是位子文化。古人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在说“位子决定脑子,上位影响下位”。不论是内化的价值判断,还是外在的衣食住行,精英人物、公职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往往会被放大,成为决定风气走向的关键力量。

  “文化是制度之母”。一旦“面子文化”变性,“圈子文化”变质,“盘子文化”变味,“位子文化”变形,就会反映到社风民风上来,并导致很多成文制度、明规则失效,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能因风气不正,“倒在复兴的门槛上”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在经济快车道上前行,但不能“硬件很硬,软件很软”,更不能因风气不正,“倒在复兴的门槛上”。因为人吃得过多可能患糖尿病等“富贵病”,经济大发展时期也可能出现“社会富贵病”。比如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在“美国梦”实现前的“镀金时代”,美国“超英赶法”成为第一经济强国之时,就曾患上贫富严重分化、富豪穷奢极欲、社会道德沦丧的“工业文明综合征”。

  当时,先富快富、巧取豪夺的“强盗大亨”无不热衷于“炫耀性消费”。尽管10%的美国家庭年均收入只有100多美元,但富豪们从国外购买珠宝、名酒等奢侈品的年支出就超过5500万美元。媒体热炒的都是百万富翁为庆祝女儿降生,请来管弦乐队助兴,并送她价值60万美元的钻石项链。

  大吃大喝是身份象征。比如摩根家一次晚宴的菜单是:牡蛎,汤,开胃食品,软蛤,羊肋排,水龟,帆背潜鸭,甜点,奶酪和水果,都是山珍海味;酒水方面,以雪利酒打头,然后依次是莱茵葡萄酒、拉图堡葡萄酒、香槟酒和伍爵园葡萄酒,最后以科纳克白兰地和咖啡收尾,可谓奢华之至。

  豪宅“炫富”更是司空见惯。如摩根的庄园里有1000多雇员为他服务,专门修了70英里的私人公路供他驾车兜风;范德比尔特的庄园雇用专门的林业团队经营植被,引得农业部长保罗·莫顿都嫉妒地说,“他雇用的人比我手下的职员还多,他花的钱超过了国会给农业部的全年拨款”!

  由于民众“笑贫不笑娼”、官员“笑廉不笑贪”,都对强盗大亨的奢靡生活方式无限崇拜,美国在大发展中陷入腐败高发期。20世纪初,“最伟大的黑幕揭发者”斯蒂芬斯甚至反思说:“美国人民糟糕的行政管理,是美国人民自己造成的”,“贪赃枉法的风气就是美国的风气……人民不是无罪的。”后来,美国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社会调节,以官民共济的“进步时代”修正“镀金时代”,通过累进制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手段,倒逼强盗大亨自我节制、乐善好施。几经沉浮,终于使社会逐步走向公序良俗。

  移风易俗要抓重点、重点抓

  形成风气不会一朝一夕,改变风气也不在一时一事。当前,应抓住移风易俗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是抓主体。重点是公众人物和公职人员的公德私德提升。梁启超先生把私德定义为“人人独善其身”,公德是“人人相善其群”。比如,空气不好戴口罩,是独善其身;减少排放少开车,就是相善其群。现在一些公众人物“行为不检点”,知名大V嫖娼、传谣,独善其身都难,何谈相善其群?此外,对公职人员礼尚往来要“既疏又堵”,切实可行。比如芬兰公务员队伍里流行的AB制,工作中的A角和生活中的B角互不混淆界限,请客送礼主要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不影响公务,实现法理与人情的平衡。

  二是抓载体。重点是改进干部形象和公务行为,以“钉钉子”的精神治理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浪费、公款送礼等问题,让节俭廉洁成为风尚。比如,八项规定实施后,很多高档餐饮场所“转型”,走大众亲民路线,倡导理性消费,效果明显。再比如,全社会提倡“光盘行动”,也是很好的行为教育载体,对净化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都有积极意义。

  三是抓媒体。重点是促进媒体信息传播“再平衡”,如电视晚会“治奢”、减少“烧钱”行为等。现在,一些先富快富者的“炫富”行为在网上流播,比如有的搞“富豪俱乐部相亲”,有的一掷千金嫁女,有的到国外奢侈品店“扫货”,为不良风气推波助澜。要及时加以引导,加大网络廉洁文化产品供给,对冲网上“负能量”。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官网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广,应将其打造成廉洁文化景观“永不落幕”的“世博园”和党风民风正能量“永不间断”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