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将一块宝玉献给他,他却拒不接受,说:“我以不贪为宝,而您以宝玉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有其宝。”“以廉为宝”的价值追求,光照千秋,发人深省。
子罕拒绝贿赂,是出于道德自律,是因为价值操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愿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虎无 禁区、拍蝇无死角,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什么是“有贪必肃”,什么是“刮骨疗毒”。正风反腐已经持续两年多,从“不敢腐”迈向“不能腐”“不愿腐”,当 前正是关键阶段。如何取得各级干部的价值认同,培养“以廉为宝”的心灵土壤?这是反腐继续前行的一道重要考题。
“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制度来改变,政治风气亦然。”当公款吃喝成为过去,当公车超配受到抑制,当巡视制度日益巩 固,各级干部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就连一些激进的观察者也承认:“本轮反腐让官员改变追求。”总体而言,反腐从“暴风骤雨”,再到“制度 化”行动,正在进一步走入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层面,那些曾经被腐败扭曲的是非观、权力观,开始得到矫正。反腐形成的价值磁场,激荡起强劲的“道德向心力”。
很多时候,风气之变也许可以立竿见影,而要改变价值内核,却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央企职工举报单位“送礼 清单”,却被同事骂为“叛徒”;一些腐败分子认为“反腐是自曝家丑”“被查是因为运气不好”,而一些廉洁自律的干部则受到奚落、责难和孤立。即使是高压反 腐的态势之下,那种“笑贫不笑贪”的庸俗文化,那种“当官为发财”的错误取向,也并未彻底销声匿迹。现实中,诸如此类的现象提示我们,要赢得反腐的彻底胜 利,就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需要正向价值的涵养。
总结以往经验,反腐力度稍有松懈,腐败行为就会故态复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缺少干部的内心认同,就难免会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实现文化和人文品质的提升,反腐才能避免轮回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制度治党”,也强调“思想建党”,其深意就在于此。对 各级干部而言,既然选择公职、以身许国,就应该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坐标上,开拓更为丰盈的精神境界。崇尚清廉,才能斩断侥幸心理,才能补足精神钙 质,才能练就百毒不侵。惟其如此,反腐才能真正从治标走向治本。
日前,《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出版发行,全书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作为压轴章节,殷殷重托,不言而喻。我们党已经有8600多万党员,每个党员思想上的一小步,乘以8600多万,也将是全党迈出的一大步,必能为反腐奠定 坚实的价值基础。(李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