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是反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节点上公布了习近平总书记很多关于反腐败的论述,很多论述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比如“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舒服吗”、“军队是拿枪杆子的,更不能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这些大白话听起来很过瘾。相比这些过瘾的论述,我更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关于反腐败“破”与“立”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样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说过,要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其实涉及的也是“破”与“立”的问题。这表明高层对于反腐败有着很清晰的问题意识,通过“破”大快人心之后,更需要通过“立”去征服人心。
从打掉周、徐、令、苏四只大老虎,到不讳言山西的塌方式腐败,再到“每日一贪”的高节奏高频率打虎拍蝇,最常听到的公众反应就是“大快人心”。反腐败确实让公众感受到了快感:平日在主席台上发号施令不可一世的贪官,成为万众唾骂的阶下囚,成为法庭上痛哭流涕的可怜虫,当然大快人心;平时滥用权力祸害百姓,今日为自己滥用权力付出沉重代价得到报应,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大快人心;舆论和公众对一些官员的滥权行为早就敢怒却不敢言,如今终于可以公开地表达鄙视,当然大快人心。贪官消耗着执政党的公信力,人们对腐败深恶痛绝,自然没有什么比贪官的落马更让公众感到快乐了。
但是,大快人心之后怎么办呢?反腐败不只是为了大快人心,“大快人心”之快也很难持续地给人心带来正能量。一方面,打老虎带来的快感会不断地递减,开始打几只老虎,人们会很快乐。可需要更多、更大的老虎才能维持这种快感――比如,周永康落马后,很多人立刻追问是不是有“更大的老虎”,似乎继续打更大的老虎才能产生震撼。
这种享受反腐快感的热情终会走向疲倦,只有打更大的老虎、更频繁的反腐节奏,才能满足这种不断递减的热情。这种靠“打大老虎”支撑的反腐热情,甚至会走向一种逆反,正如有专家谨慎地提醒过“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反效果”:即从拥护、支持反腐败走到另一个极端,由痛恨少数腐败分子发展到否定整个体制。如果只停留于大快人心,这种“快”滋养和强化的只是仇恨,甚至形成一种负面的社会认知,根本不信媒体上那些关于官员正面形象的报道了,而会坚信“官场没好人”、“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
腐败吞噬民心,所以需要高压反腐去“大快人心”,去抚慰人心,但又不能停留于此。所以“破”之后的“立”非常重要,需要在“大快人心”之后用看得见的制度去“征服人心”。一个个落马的贪官,媒体总结出很多漂亮的数字,这些当然是反腐败的政绩,但比这更重要的也许是沉淀下来的制度,八项规定有没有沉淀为官场的新常态新制度。中纪委的领导很清醒,当一些官员见到纪委领导时唱赞歌说“现在是真不想吃了”,纪委领导反问说:真不想了吗?哪有那么简单,我还想吃想喝呢。确实,目前的变化也许还只停留于“不敢吃”阶段,一放松就很容易故态复萌,要在制度上作出探索,让官员真正“不想吃”和“不能吃”。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在“立”的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老虎和苍蝇如果这样打下去得把纪委忙死,人心也会从开始的“大快”而走向疲倦。从推进财产公开到扩展舆论监督,该大步迈出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步伐了,权力真正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接受公众监督,而不只是将贪官关进笼子去示众,反腐才能真正征服人心。
(作者曹林 系《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知名时事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