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在变,到基层检查工作吃自助餐了,回家时不敢开公车接孩子放学了,借“红色学习”之由逛旅游景点被问责了;风气在变,减少了连轴转的应酬,陪伴家人的时间多了,减少了长篇大论的套话,直奔主题的会议时间短了,减少了行政审批的流程,企业和群众等待的时间短了;风气在变,高档白酒降价了,天价月饼消失了,白岩松下馆子敢点螃蟹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细节,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亲身参与的党员干部,自是受影响最大,发感慨最多。甚至不少领导干部都觉得“新常态”已经形成,正风形势一片大好,全面胜利指日可待。一些捷报纷纷传来——“‘四步走’扭转干部作风”“提升七方面意识,扭转七方面作风”“扭转基层干部作风,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这些振奋的声音可以归纳成八个字“通过铁腕,风气扭转”。成效真是如此显著吗?“四风”问题真是快要销声匿迹了吗?似乎是有些盲目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了。
诚然,中央八项规定是纠正“四风”的一剂良药,通过严查狠刹,“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还并未绝迹,而且正在如病毒般变种。通过各地曝光的案例可以看到,“公车不让用,打车去宴请”“礼品不许收,水果装一兜”“会所不敢开,农家有人来”“大办不一起,多批总可以”“红包我不要,办事边上靠”“平时有点怕,聚会趁节假”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已逐渐由典型转为非典型,从“地上”行动转为“地下”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蔓藤易长,但也相对易清;另一方面说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些根茎仍在,并且更为深层、更为顽固,这类问题越往基层就越突出。
“讲话读一读,工作问秘书”“检查看一看,到处是发展”。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同根相生,病系一脉,是不良风气滋生的起点。当前,仍有这样几种现象需要我们警惕。一是“典型是抓给大家看的”,若查处牵涉到自己人时,就想“捂盖子”,并美其名曰:“保护干部”;“道理是讲给别人听的”,若关系到自己时,就想“搞变通”,反觉得“遵守纪律是太老实,坚持原则是太死板”。二是“工作是干给领导看的”,干工作以领导满不满意作为惟一标准,尽管很卖力,但都是为任务而任务,总的说,还是为了一己升迁的“谋私”;“成绩是报给大会听的”,成绩浓墨重彩,问题轻描淡写,摆出来的,都是政绩,关上门来,自说自话,而不是向群众汇报,不问群众是否满意。三是“学习是拿给眼睛看的”,看报看标题,读书不翻页,对党的理论学习浮于表面,不愿入心入脑;“精神是留给耳朵听的”,听会听热闹,领会有过滤,对符合自己利益的就能铭记,而对于难以执行的就置若罔闻。
当以上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们能轻言风气已经扭转了吗?当然不能,作风问题就像弹簧,压一压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是一条标语,而是对其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风气不可助涨,甚至可以说,将“正风之战”乐观化、简单化,本身就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而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预料不足,我们就会犯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错误。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思想深处的不良作风似“三九天的寒冰”,非一日形成,更非短期能融。当作风病症蔓延成贪腐病灶,侵蚀党的肌体,我们就要忍受刮骨疗毒之苦。当不守纪律,不讲规矩还在大行其道,我们用于监督的“电子眼”就要抓紧安装。当权力还能任性,“两个责任”时有悬空,我们依法治国、依纪治党的制度建设就要加快步伐。当“人情文化”、“面子文化”、“厚黑文化”等糟粕令人骨质疏松,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就要持续补充。惩处、监督、制度和文化犹如车之四轮,当我们由惩处和监督的两轮驱动升级为惩处、监督、制度和文化的四轮驱动时,相信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征程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彼岸就会更近些。但从目前来看,我们仍在逐梦途中,仍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
党中央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王岐山书记在谈体会中指出:“‘四风’一旦反弹,腐败依然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还要明白,“四风”问题只是风气的一部分,所以,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以健康的社风民风影响党风政风,我们任重而道远,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作者: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