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免费教育、专门教育……读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这些名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部署。
什么是免费教育?何为专门教育?为何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彭宇文。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记者:如何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刘林: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面对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能力,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怎样理解“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刘林:《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部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应对人口发展趋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受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整体办学条件和质量相对滞后。迈上新征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这是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服务支撑人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深入研判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效能。
找准推进工作着力点落脚点。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将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规划。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有效满足欠发达地区教育需求,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完善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高效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供给和输入。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记者:什么是职普融通?为什么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刘林: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的方向。职普融通是指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将从根本上打破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修复职校生成才途中的“断头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适合未来需要的优秀人才。
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现阶段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贡献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特色不够、质量不高。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将有力地促进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度结合市场需求,厘清办学方向和目标定位,从普通教育、产业、行业中汲取发展资源,补齐短板,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在全面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做优做强。
记者:何为免费教育?为何要“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彭宇文:免费教育是指教育不收取学生(儿童)学费、杂费以及保育教育费。免费教育的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分担。目前,我国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同时国家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在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步入优质均衡阶段。从国家到地方均采取创新性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如教育部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创建示范的引领作用,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作为湖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我在一线调研中目睹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显著成就,听到了民众关于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民生保障水平的呼声。推动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从教育供给侧改革角度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教育供给的精准性、适应性、多样性和有效性,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提供有效基础。
记者:什么是专门教育?如何理解“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彭宇文:专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矫治的重要保护处分措施。专门教育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对专门学校学生系统深入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
国家对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不断重视,先后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各地采取组建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相应职责等措施,进一步推进专门教育工作的落实,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决定》提出“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是对未成年人发展权利的充分保障,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充分践行。学前教育保障我国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权,实现其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强化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幼儿园等主体在资源供给、投入保障等方面的职责承担;特殊教育保障我国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权,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在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巩固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持续发力;专门教育保障我国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发展权,完善其保障机制,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记者:《决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数字化正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
彭宇文: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决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数字化作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对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看,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了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支撑并引领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教育数字化已进入教育活动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一,有了更多更便捷的教育学习形式。教育数字化通过更为有效的资源调动和灵活的呈现形式,提供更为丰富的多样化教育供给。个体学习不再拘泥于以学校为主的物理空间形式,可以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社会空间等多元形态之中进行多样化选择。其二,有了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学习内容选择。教育数字化具备鲜明的便捷性、高效性、泛在性、易得性等特点,既可以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筛选提供工具性支撑,也可以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学习内容供给。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高效便捷地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其三,有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习形态选择。教育数字化赋予教育发展以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在线教学、泛在教育等为代表的教育教学形态不断产生,促进多种类型教育形态有机集成的教育体系构建,丰富教育供给数量的同时,也提升了质量。教育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不仅打破信息壁垒,更跨越地域阻隔,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
随着教育数字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社会关系面临变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过程中须准确把握数字化的双刃剑特点,加强风险防范,尤其是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学习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