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的西子湖畔,细雨微蒙,茶山笼着一层薄雾,新抽的茶芽在晨露中舒展身姿。春茶上市在即,作为区纪委监委第二派驻纪检监察组的一员,我和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早早便驱车赶往龙井茶园,开启了一天的走访监督工作。
▲西湖区纪委监委专项监督组在转塘茶园走访了解春茶采摘相关诉求建议。
“阿伯,今年防伪标识领了多少枚?领取方便吗?”在茶农个体户老周的家里,我一边查看新采的茶青一边询问道。老周开心地说:“今年新茶的防伪标识已经核定好啦,村里放置了好几台标识自助申领机,我们就近去自助机上操作,现场就能取用啦!”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包装茶叶的女儿,“孩子们搞直播卖货,每罐茶叶扫码验真,客户都说靠谱!”
正聊着,我忽然发现角落里堆着几个印有“西湖龙井”字样的空罐,罐身却未见防伪标识。“这些是客户定制包装,标识在发货前统一贴,现在市场监管所对这一块管得很严的,再说我们也不能自己砸招牌。”老周赶忙解释。我们仔细核查定制合同和标识领取记录,确认数量是匹配的。“流程没问题,但标识离罐存放容易丢失,最好专柜保管。”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递上《标识使用规范》,老周连连点头:“马上整改!你们查得细,我们卖茶也更硬气!”
防伪标识是茶叶的“身份证”,扫码便能追溯产地、年份、规格,更是消费者辨别真伪的“金钥匙”。连日来,我们累计走访30余家茶叶销售主体,检查茶工坊、车间等关键点位9处,严格监督西湖龙井防伪标识的使用情况,推动市场监管部门整改了一些标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确保标识与实物一致,维护良好的茶叶销售市场秩序和品牌形象。商家从最初的怕监督到如今的信任监督,转变的背后,是大家对“监督即保护”的深刻认同。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一家茶企,企业负责人老张迎上前来,“陈组长,今年春茶长势好,订单量也上来了,但我们还申请了一个‘地理标识’,能不能再快些下来?”老张眉头微皱道出了担忧,“有些电商客户防伪标识和地理标识都要贴,催得急,就怕赶不上最佳上市时间。”
“您放心,我们今天来,就是盯紧每个环节的。”我接过话茬,“标识发放有规范,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说罢,我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老张提到的“加快进度”问题,又转头对同行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回去再抓紧问问看。”
▲西湖区纪委监委专项监督组成员随机走访防伪标识自助发放点,现场检查申领发放情况。
夜幕降临,茶企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将新制的茶叶装罐、贴标、打包;电商直播间里,主播们热情介绍着“带身份证的西湖龙井”;在村口的公告栏上,监督二维码格外醒目,一旁写着:“守护茶香,邀您同行”。
回程路上,车窗外的茶山渐渐隐入暮色,我翻看手机相册,一张张照片定格了走访时遇到的情景,茶园里躬身劳作的茶农、车间内精益求精的师傅、茶铺里认真给顾客介绍的店员……我想,我们的目标也和他们一样,都是为了把“西湖龙井”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西湖区纪委监委第二派驻纪检监察组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