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廉洁文化 > 清风之旅
来新夏书院:书藏万卷 廉润一方
来源:萧山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5-07-15 15:17:22

烟波浩渺的湘湖畔,黛瓦白墙悄然掩映于绿意葱茏之间。这里是全国首个以当代杰出学者命名的文化殿堂——来新夏书院。它静立水岸,不只是一座藏书三万册的方志宝库,更是一方凝固着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纵横三学”智慧与“清风两袖”品格的精神高地。

图片1.png

书院正门

来新夏(1923—2014),号弢盦,斋名邃谷,浙江萧山人,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文献学家。来新夏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深厚,研究成果宏富,其著述多为开创之作。先生虽少小离乡,然一生常怀莼鲈之思,先后担任《萧山县志》《萧山市志》顾问,并将毕生著述及所藏文献7000余册无偿捐赠给家乡,这份不求回报的赤子情怀与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正是其“清风两袖”的生动写照。萧山以此为基础,建成来新夏方志馆(吴越方志馆),并改造提升为来新夏书院(来新夏方志馆),使先生的学问与品格得以泽被后世,滋养清风正气。

图片2.png

书院门口碑记

沿着青石板铺设的长廊进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额上“读书是福”四个古朴大字,这是书院的灵魂所系,亦是来新夏先生毕生践行的箴言。“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谓之福”,书海的宁静中,亦蕴含着涤荡浮躁的精神力量。

整个书院分为两层楼,一楼展厅分为来榭、来新夏方志馆,二楼展厅分为邃谷、来轩、非遗体验区和专题阅读区。

步入书院便是来榭,这里永久设立来新夏生平著述展。展柜内陈列着先生著作、珍贵藏书和与友人的往来书信,其中《钦定史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无声诉说着先生皓首穷经、甘守寂寞的治学态度。书墙上收藏着先生七十年学术生涯的著作,《北洋军阀史》《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代表作尤为醒目,这些作品是先生严谨求实、不慕虚名学风的直观展现。

图片3.png

来新夏半身雕像

穿过来榭,步入“来新夏方志馆”,目光瞬间被一尊汉白玉雕像攫住:来新夏先生手持典籍,目含睿智,仿佛刚刚从书卷中抬起头,正欲将千年智慧娓娓道来。先生曾被“投闲置散”十八年,依然不屈不挠、潜心向学;他治史严谨,执着纯粹,五十年著一书。即使生命最后时光,先生仍认真为天津广播录制视频节目,将毕生所学无私回馈社会,彰显了学者服务社会、不藏私心的“大廉”。

拾级而上,走过来新夏先生的照片墙,光影流转间,一位少年求索的身影逐渐清晰,最终定格为学界泰斗的丰姿。

图片4.png

来新夏先生照片墙

步入“邃谷”,此名取意于先生十八岁时所作《邃谷楼记》。这里是他精神世界的缩影——“沉酣潜研,钻坚仰高,得乎书而体乎道”。先生一生,知行合一,持守本心。他晚年毅然走出象牙塔,笔耕不辍,以文史随笔向社会和大众传播历史文化传统和治学心得与智慧,将高深的学问化作滋养大众心灵的清泉。

图片5.png

“邃谷”

移步专题阅读区,豁然开朗。落地窗引湖光入室,整洁书架列阵,温馨桌椅静候。一隅独立的“廉洁书柜”尤为引人注目,陈列着各类清廉主题典籍,廉洁文化的种子便在这无声的阅读与思考中播撒心田。

图片6.png

阅读区

非遗体验区中特别设置了互动传拓区,访客可亲手体验传统传拓技艺,将先生手书的“读书是福”拓印成纪念品带走。这一方方拓片,不仅承载着文化记忆,更将“读书明理、修身养廉”的寓意,以可触可感的方式传递。

这座建筑面积915平方米的文化殿堂,既是方志研究的学术高地,更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洗砚池”。自2023年7月开馆以来,书院利用文化传承基地、书香展示空间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包括廉洁文化剪纸作品展、廉洁灯谜会等,已吸引逾1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在感受方志魅力、领略大家风范的同时,也接受了廉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图片7.png 

廉洁灯谜会

来新夏先生“以文化人”的理想,在这湘水之滨的书院里,正化作滋养时代、净化风气的源头活水,无声浸润,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