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实施文化阵地工程作出一系列部署: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功能,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以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年来,浙江深入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围绕建设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不断突破创新。高标准建成浙江美术馆、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浙江音乐学院等重大文化地标,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1.86万家农村文化礼堂,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人文乡村建设,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成色更足……浙江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快乐。
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打球、跳舞、看戏……江南小镇绍兴杨汛桥的早晨,从该街道文化中心的热闹开始。
杨汛桥人对此很自豪,这是浙江首家农村文化综合体。新世纪初,跻身全国经济百强镇的杨汛桥投资3500万元,在核心地带建了这一镇级文化中心。
他们更自豪的是,文化中心落成没多久,就迎来了省委书记——2005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到杨汛桥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
习近平同志一边饶有兴致地察看文化中心,一边嘱咐身边的人,现在群众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20年来,杨汛桥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在升级,街道、村两级文化硬件设施投入累计近10亿元,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城市书房或农家书屋基本实现村村全覆盖,周周有活动。杨汛桥文化中心作为“龙头”,每年经费就有200万元,有了专业健身房、乒乓球馆、恒温游泳池等,日常使用或者办赛都不在话下。
夜色降临,杭州临安板桥镇上田村文化礼堂内,墨香飘溢,村里的书法爱好者正奋笔疾书。
浙江首个农村文化礼堂在此诞生。它响应了人们对“想找个地方唱唱歌、写写字”的需求。
10多年过去,板桥镇农村文化礼堂已形成“一村一品”:上田村以书法、武术为依托,打响“文武上田”品牌;隔壁花戏村有越剧名家廖琪瑛的工作室,打造花戏越剧品牌……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浙江乡村文化精神新地标。
城市书房亦是如此,嵌入大街小巷,融入地方文化,居民幸福留言:“城市书房就是我家书房。”
钱塘江畔,一片融合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群拔地而起。它们是由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组成的之江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
“怎么逛都不过瘾!”自2023年8月启用以来,之江文化中心就“火出圈”。网友们的评价中,有留恋,有自豪。
浙江美术馆、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音乐学院……20年来,浙江高标准建成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树立了一个个新的文化地标。
目前,浙江基本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有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全省共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21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遍及城乡。
享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的文化我做主
未来乡村生活馆内,孩子在练书法;富乐广场上,两条布龙翻滚奔腾,赢得阵阵喝彩……“让老百姓富起来、乐起来”已成为嵊州市甘霖镇黄箭坂村村民的生活写照。
2004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黄箭坂村调研。当时,村里已有舞龙队、书法队、吹打队等10多支队伍。
“习书记看得认真,问得细致。他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一直在努力。”48岁的袁科伟是当年为习近平同志表演舞龙的一员。在舞龙队,他还执龙尾出演;在村里,他已是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
20年来,“富乐”已成为黄箭坂村乃至浙江一个标记。“村超”“村BA”“村越”“村晚”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体活动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夏日炎炎,武义县后陈村的空气更“热”——浙江婺剧团来村里送戏下乡。100余名青年演员演出3天4晚多场。村民有看戏也有学戏的,现场热烈极了。
从“送文化”到“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文艺赋美”,数十年来,浙江文艺工作者、志愿者们一直保持着良好传统,下沉到城市社区、文博场馆及乡村等,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提高全民艺术普及水平。
一颗颗文艺种子在之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群众自己当主角、唱大戏,打造一支支“不走的文化队伍”。目前,浙江各地有乡村艺术团达5.2万多个,且各具特色。
在浙江,“我的文化我做主”已成为一种共识。
2024年农历大年初二,位于浙西南边陲的庆元县月山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仪式。一把自制火炬,从老一辈“月山春晚”导演组递出,传向年轻人。
历史在此刻闪回。1981年的小年夜,几盏煤油灯下,几名月山村村民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放声歌唱。“月山春晚”诞生,比央视春晚早了两年。
40多年间,“村晚”已成为浙江一块“金字招牌”。月山村文化礼堂几经升级,打造成极具现代感的乡村舞台,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回来。每年开演前,无数观众涌进这个距离县城足有百里山路的小村庄。
2015年起,浙江举办省级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探索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举办。一台台“村晚”,展现了浙江人的文艺才华。
杭州亚运圆满落幕,全民参与的“后亚运时代”,精彩继续。
江山市白沙村,每年举办“村运会”。赶猪、抓鸭、锯木头……源自农活的比赛,热闹不亚于专业赛事。这份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离不开习近平同志的鼓励。
2004年秋天,习近平同志到白沙村调研,看到有村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就与大家亲切交流了起来。
“我们都特别感动。习书记不仅关心乡村发展,还关心村民的身体健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日福说,如今,村里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先后承办省级、市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多次。
“村运会”的风,从白沙村吹起。
截至去年,浙江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4.4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7平方米。越来越多的浙江人,一改往昔节假日“请人吃饭”为“请人流汗”,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
走进一个“时光隧道”,眼前是投影在立体环境中的古代河渠图,讲解声环绕响起,带领参观者重回大禹治水现场……这,是中国水利博物馆大禹治水展项,融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给人震撼体验。
“这得益于习书记给我们上的生动一课。”水博馆首任馆长张志荣自豪地说。
时间回到2004年4月8日,水博馆项目刚开工1个月,习近平同志前来调研。
当时,国内很多博物馆布展只放点图文展板,连实物都很少。
习近平同志指出:“博物馆的布展方式要有革命性的变化,不能仅是陈列展品和图片宣传,更要创新理念,综合应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寓展览、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吸引群众积极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多年来,浙江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努力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给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开“浙江图书馆”小程序,进入“信阅”借书服务,搜索后下单,书籍就会快递送达。目前,浙江102家省、市、县(区)公共图书馆的纸质书已实现通借通还。“信阅”的用户已覆盖除港澳台以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6个地级市。
这种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已化作浙江智慧化服务的一个标记。
“20多年前,‘数字浙江’建设刚开始,浙江就在探索借助数字化手段来革新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工作发展很快。”浙江省图书馆原党委副书记徐洁说。
2022年,“浙里文化圈”平台上线。这一全省统一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整合了全省文化场馆、景区、活动、非遗、艺术培训等众多资源。居民只需手机轻轻一点,不仅能轻松预约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还能参与到线上线下课程,享受“个人高定”服务。
2024年,一股春风吹进浙江乡村——浙江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
首批1570余名文化特派员,利用自身文化专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针对群众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各级优质资源。他们把钢琴音乐会搬进村里,把乡村古建筑“摇身”变为艺术公社,把普通的农产品打造成文旅爆款……
一年来,文化特派员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1万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7万场次。乡野大地长出了一批乡村文化“新场景”“新业态”“新品牌”。群众感慨:“‘文特派’来回奔忙,让村里变了样子。”
走在“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与水,城与景,诗意盎然。
多年来,天台坚定走“文旅兴县”之路,天台山、天台老城、始丰溪等核心载体全面解码文化基因,让文脉绽放新采;“和合文化全球论坛”等高规格活动,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巨大魅力;“和合诗宴”“和合山宿”“和合夜集”等文旅新业态迭出……
从出圈的一杯“村咖”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掀起创作热潮;从十大海岛公园建设,到良渚文化大走廊、之江文化产业带、4条诗路文化带构建;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场场爆满,到演艺经济、赛会经济、夜间经济空前繁荣……现象级文旅IP不断涌现,全域旅游综合收入去年达1.2万亿元,浙江百姓享受并参与培育一批批有浙江特色的文旅名品精品。
“诗画浙江”,处处可见“诗和远方”。(记者 金春华 何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