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图片新闻
白云胡氏家训十八条:以德处世传承五百年
来源:桐庐县纪委      发布时间:2015-10-15 14:55:15

 

[视频库视频: 白云胡氏家训]

 

  白云深处的那户人家,一住就住了700多年。在桐庐县最南端的深山里,依山而建,傍水而筑的富春江镇茆坪村,是一个有着1200多人口的古村落,胡氏为村内大姓,人口占村里的70%。这个胡氏家族“以德处世”的人文故事,要从宋朝的寿昌人胡国瑞开始说起。

  胡国瑞生性聪慧,熟读四书五经,循蹈忠孝礼义,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在宋高宗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因秉直不阿,直言进谏,不为朝官所容。转任杭州洞霄宫提举后,胡国瑞以做善事为己任,赈贫济困。不久又转任江州太平观提举,恰逢战乱,当地粮食欠收,粮价奇高,他将太平观藏粮以市价的四分之一供给百姓。当时有人欲高价收购,被胡国瑞严词拒绝。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胡国瑞被朝廷追封为“文安郡开国男”。

  宋理宗年间(公元1224——1264),胡国瑞的孙辈分徙至此。生活在白云溪畔的胡氏后人,延续了胡国瑞的家族精神,形成“白云胡氏家训十八条”以教化后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

  胡氏家族人丁兴旺,经济富裕,于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在茆坪村建造振德堂,也就是胡氏宗祠。白墙黛瓦的胡氏宗祠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三间三进长方形的宗祠,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白云源溪水在门前潺潺而过,层层叠叠的群山梯田尽收眼底,俨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经过一代代茆坪村人的保护和传承,白云胡氏家训十八条和胡氏宗祠成为了茆坪村人“以德处世”的精神象征。

  胡氏家训分为孝亲、忠君、谨内、敦伦、睦族、勤俭、教子、延师、婚姻、议婚慕富贵之失、娶妇论财之失、送终、择地、保墓、追远、安分、守成、祠产等18个条目,共1700多字。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忠孝仁义”,在胡氏家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忠君”这条中有着这样的教诲:为臣则致身报国,为民则随分尽职,奋于忠义,道军曲折,挺身报国,不避艰险。

  距今150余年的清朝咸丰辛酉年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芦茨溪流域各村遭流串乱军的烧杀掠夺,危及村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保卫家乡,激愤的胡氏后人揭竿而起,组织起白云源义团,英勇善战,取得大捷。战乱平息后,因在保卫家园、抗击乱军中立下大功,获得朝廷授予的“平寇”圣旨奖赏。

  中国人信奉一个朴素的道理:俭以养德。胡氏家训在“勤俭”这条中立下这样的训诫:勤则生财,俭则足用,不勤不俭,何以自立?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勿怠惰以废时,勿奢侈而浪费。在先祖的训诫下,勤劳节俭成为了胡氏后人的一种精神素养和自觉行动。

  深居大山的村民们靠山吃山,辛勤培育和经营竹木柴茶等山货,其中尤以木炭突出。村民以烧炭为生,卖炭为业,经炭致富。勤劳聪明的村民,利用就地取材的竹筏,以绕村而过的芦茨(白云源)溪作水路,运送山货销往外地,运入建造楼房的砖石建材。久而久之,茆坪村因其自然条件,逐渐成为过往客商、进出货物的必经之地、重要驿站。一代代村民不懈创业,使得明末清初的茆坪村成为了浙西地区兴旺发达的村落之一。

  茆坪村靠山吃山,除了村边几丘山地之外,几乎没有水稻田。建国初期,这里的村民陷入了少粮的困境中。

  上世纪60年代,茆坪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垦荒种粮,提出了“山民不吃返销粮”的口号,起早摸黑围溪造田。村民们齐心协力,战天斗地,经过十多个春秋的苦战,硬是把大源溪的大片乱石滩、茅草窝改成了良田;把山坡洼地改成了重重叠叠、鳞次栉比的梯田,人均耕地面积随之翻了一番。茆坪村彻底丢掉了吃返销粮村的帽子,一跃成为余粮村。由此,连续被评为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大队。如今,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出外打工经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日益富裕。人们改变了生活,创造了奇迹,再一次是因为勤劳节俭的训诫。

  “凡我子孙,幸而富贵,必制节谨度,乐善好施,惠周里党。”在胡氏家训“安分”条目中有这样的教诲。在元朝中后期,村里就出了一个乐善好施的胡仲仁。胡仲仁品行端正,乐善好施,看到村民百姓为山路所困,往来客商为山道所累,于是慷慨解囊,出资修建马岭山道。在崇山峻岭间,桐庐通往浦江四十多华里的泥泞小道被铺上了石块石板,造福了一方百姓和其他往来路人。

  百善孝为先,而一个家族的和睦,在于每一颗善良之心的凝聚。胡氏家训中,对孝亲、敦伦、睦族这些方面的教导,也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团结、亲和。

  86岁高龄的胡武林老人神清气爽,原本可以在美丽乡村享受安闲的时光。可是炎炎夏日,他和老伴心甘情愿地为大儿子胡志根的民宿建设工作忙前忙后。胡武林膝下有两儿两女,几十年来,一家人始终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至今,胡武林两老人仍与两儿子吃在一起。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哲理,正是他们对家训的生动诠释。

  传统礼教下的家训规约,对后人教化的要求极为严苛。然而生活之道,不是短短的1700个字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更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感悟。随着岁月的更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绝大多数内容在当代社会依然是坚不可摧的道德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符。“长幼有序,婚姻相庆,疾病相扶,患难相救,死伤相恤,贫窘相周”,可谓和谐;“奋于忠义,道军曲折,挺身报国,不避艰险”,可谓爱国;“务须必诚必信,无遗后悔”,可谓诚信;“凡我子孙,幸而富贵,必制节谨度,乐善好施”,可谓友善。如此种种,体现和提倡的就是以诚立身、以德处世的价值观。

  历经240余年的世事沧桑,如今胡氏宗祠已华丽转变成了茆坪村文化礼堂。村民通过整修宗祠、搜集文化素材、举行开蒙礼活动、传授胡氏家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地丰富文化礼堂的精神内涵,让文化礼堂有人来、有礼学、有传承,使胡氏宗祠依然成为茆坪村民的“精神家园”。

  从胡氏宗祠到现在的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百年流芳的古祠堂吹出了新风,胡氏家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茆坪村人立身处世的精神进一步整合、外放,向更多的人展示了茆坪村“以德处世”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