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杭州新闻
中国纪检监察报:会所转型路在何方
来源:中央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5-04-13 09:36:46

  3月27日,备受关注的湖畔大学举行开学典礼。目前,第一批36名学员已经完成首轮课程。湖畔大学由马云、柳传志、钱颖一等企业家和著名学者发起并担任首批校董,名称源于阿里巴巴创业所在地和淘宝诞生地杭州湖畔花园小区,代表创业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湖畔大学的前身是马云等发起成立的私人会所江南会。这家坐落在杭州西湖鹆鹄湾附近的高档会所,一度“谈笑有巨贾,往来无白丁”。

  2014年初,杭州西湖景区着力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景区内的高档经营场所纷纷转型为平民餐饮。而江南会却“不走寻常路”,由私人会所转型为学堂,将专注于培养拥有新商业文明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企业家。

  那么,昔日各地的私人会所现在转型如何?有哪些思路和出路?如何彻底杜绝“会所中的歪风”死灰复燃?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出解析。

  一窝蜂转型平价餐饮并非上策

  昔日的豪华会所一般都是提供高消费餐饮娱乐的场所,因此,在会所转型中,调低价格转成平价餐饮,成为最简单直接的选择。

  北京市纪委今年1月通报,自“严禁出入私人会所禁令”发布后,北京一共关停或转型了37家私人会所。其中,经过停业整顿降低菜价、面向大众服务的有17家。

  紫竹院公园内的“问月楼”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餐厅消费目标群体已调整为游人、周边百姓,菜品价格走平民路线,其在大众点评网等平台上推出的团购双人套餐为198元。

  同样,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的品云观景餐厅也将向平价餐饮转型。该餐厅曾是一家高档会所,关门结业后,白云山方面对该地块重新招标,中标者是一家经营桂林米粉的餐饮店,该餐厅将争取在5月初开门营业。

  关于将该地块作何用途,白云山摩星岭游览区管理处曾对200多名游客进行过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游客希望能将其保留为吃饭、休闲和观景的地方,所以白云山决定引入平民化餐厅。对于外界担心租金太高、餐饮点难以为继的问题,中标方表示在经营方面很有信心。

  然而,私人会所转型平价餐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企业而言,千篇一律地围着平价餐饮打转,难以体现特色,导致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杭州西湖会开心茶馆就因此不得不进行二次转型。

  去年1月,西湖会开心茶馆转型向公众开放,曾一度顾客盈门。但是,随着宣传效应的退潮、市民猎奇心理的消逝,以及单一的茶馆功能定位,经营出现颓势。为此,经过市场调研与专家论证,湖畔居决定将开心茶馆打造成以摄影为主题的湖畔艺术空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分析,平价餐饮一般位于社区等人流量较大、居民常客较多的地方,而昔日的私人会所,要么位于私密地段,难以招揽顾客,要么位于黄金地段,租金高昂,平价餐饮的利润难以支撑,因此,私人会所一窝蜂向平价餐饮转型并非上策。

  转型开发需审慎规划创新发展

  很多景区内私人会所的位置、环境等资源往往具有特殊价值。找到适合的转型定位,避免闲置和浪费,才能将公共资源的价值最大化。颐和园内的益寿堂为此做出尝试。

  益寿堂曾是有名的高档消费场所,经过重新规划利用,自2014年6月开始全面向游客免费开放,并成功举办两期文化专题展览。今年,益寿堂将推出“共和曙光——寻访毛泽东‘进京赶考’的旅途”展览,为颐和园增加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建筑还给民众,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前提是保留其风雅与诗意,这就决定了商业开发行为要有边界,更要有审慎的规划。

  范柏乃说:“以西湖景区为例,其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能够激发创意和灵感,非常适合文化、设计、研发等业态,成为文化元素突出的产业聚集地。”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提出了一种思路和出路。依据规划,凡是西湖景区、公园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保护类别建筑,将进行文化性和公益性转型。该规划对30家高档经营场所从文化潜力、公益潜力、经济潜力3个指标进行打分,并以此确定每个场所具体转型的方向。

  西湖景区对各产权单位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引导,把这些曾经的高档经营场所转型成和西湖文化底蕴相匹配的新型业态,让环境、文化与经济共赢。截至今年初,西湖景区内30家高档经营场所已基本转型到位,对公众开放,主要以茶文化、咖啡、摄影展、香道文化、古琴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主。

  据统计,过去一年西湖景区经营场所租赁收入有所下降,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电子商务、智慧旅游应用推广却有了爆发性增长,今年还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范柏乃认为,西湖本是文化之湖,其通过与文化融合,转型之路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些创新发展模式也说明,反腐败倒逼产业转型创新,有利于激发市场潜力、迸发文化活力。

  监督约束防止会所歪风“重装上阵”

  会所转型开放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防止会所歪风“重装上阵”,还要加强制度上的硬约束,以法规进行源头管控。

  2014年10月,住建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私人会所。

  各地纷纷出台适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办法。《北京市公园配套建筑及设施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禁止占用公园配套建筑及设施,以租赁、承包、转让、出借、抵押、买断、合资等形式设立私人会所。杭州市修改《公园管理条例》,对公园内禁止设置会所等高档私密场所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明确在这些公共资源中,不搞餐饮,不办公,不住宿。四川全面推动“市县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在规划基础上划定“绿线”并公示,接受公众监督,让公园和历史文化建筑真正体现公共服务的功能。

  然而,专家提醒,有一些会所更名为“茶馆”等,但换汤不换药,挂羊头卖狗肉,企图暗度陈仓。因此,加强专项监督“回头看”十分必要。

  住建部2014年11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对本地区公园内上一阶段排查出的私人会所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截至今年3月4日,已有30个省(区、市)对公园内的325家私人会所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其中283家被关停会所已经整改完毕,42家还在进一步整改中。

  专家建议,还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将隐藏于不同角落的私人会所置于严密监督之下。

  当然,很多私人会所具备合法经营手续,是进行正常经营的商业活动。要从根本上防止私人会所沦为权钱交易的温床,还是要从党员干部自身抓起。

  2013年以来,中央已经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作出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因此,一方面,党员干部应严守承诺,管住腿和嘴,自觉与私人会所绝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党员干部持续加强思想教育,继续扎紧制度“篱笆”,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核查审计。对于顶风出入私人会所的党员干部,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孟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