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昨日在记者会再为反腐烈火“添柴”。对于舆论剑指的“官员不作为”问题,他强调,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
总理一语道破简政放权和反腐高压态势之下部分地区的“官场新疾”:一系列的铁腕政策,让某些官员“无利可图”“无权可腐”,索性“高高挂起”,致使慵懒之风渐起。“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不仅仅是一国总理所担忧的,更是普通国民所焦虑的现象。
权力不能任性,任性为之不仅仅是指乱作为,当然也包括不作为。在总理号召和鼓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紧握审批、税费等权力的基层办事机构,能否履行好自身职责,显得尤为重要。就当前而言,“补办一份证明材料要花几年时间跑多个部门”的笑话或许少了,但基层官员乃至普通办事人员“进得了门办不好事”的不作为,仍然是许多民众的“心结”。官员贪腐之害,伤及政府公信的骨髓,而某些职位并不见得有多高但实权在握的小吏,敲完竹杠才办事或拖着迟迟不办事,对民众的伤害并无二致。无论是“酬谢”的金钱成本,还是虚耗的时间成本,都不是普通民众所能承受的。
回应总理之忧,需要的是基层官员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认真履职、积极作为。简政放权、缩减权限,在自律与他律的双重管辖下,清单更如同一种承诺。官场“不作为”,直观表现在于庸政懒政等现象,深层次问题却在于权力消长对官场作风产生的影响。在官场新常态下,人们不免担心,只减不增的权力如何保障基层官员的办事积极性?倘若社会监督不够,下放的权力又是否会被暗中收回?这充分表明,如何监督和用好权力,需要更加严谨细致的制度设计,来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去年11月,浙江43个省级部门的“责任清单”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向社会公布。这是全国出炉的第一张政府“责任清单”。“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双管齐下,其目的明确不过,即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既不能乱作为,又不能不作为。只有“该放的权放到底”、“该做的做到位”,才能划定权力的边界及其责任范围,破解“不作为”的问题。
“浙江经验”的普遍推广仍需假以时日,其真正实现有机运作,也需更多实践检验。但这再次表明,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唯有持续改革,才能转化为制度财富,进而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红利。(赵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