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杭州新闻
坚持预防惩治两手硬——杭州2009年反腐倡廉建设盘点(下)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4-11-08 10:42:59

  杭州日报2009年12月26日讯(通讯员 翁赵力 )12月15日,杭州市委组织四套班子领导参观党员干部法纪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展览,听取职务犯罪人员现身说法,观看电教片,一些腐败分子,原本是身边的同事或领导,一夜之间成了为人唾弃的历史罪人,让参观者着实震撼不小。正如一位领导所言: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只要你腐败了,就一定逃不出法网。没错,杭州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上,拿出的正是这样的态度和力度!

  规范权力 给权力套上“紧箍咒”

  预防腐败,最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2009年,我市规范权力运行最大的动作,是全力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是以政务公开为原则,以电子政务为载体,以网上政务大厅为平台,以实现行政执法、公共资源交易、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透明、高效、廉洁为目标,而开展的一项机制制度创新。为让这个看似抽象的机制能更易理解,市监察局副局长胡伟向记者举例说明:“以行政执法局的一项处罚权为例,按照有关规定,对于商店商场超出门窗摆放物品经营的违法行为,可处以50至2000元的罚款。由于自由裁量权过大,难免会发生相同案例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处罚结果。通过对处罚规定的进一步细化,并在网上对处罚流程进行标准化设置,执法人员输入违法面积,电脑自动计算出唯一的处罚结果,行政执法权的行使得到了有效规范和限制。”

  胡伟接着告诉记者,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便捷群众,今年强力推进“两家两中心”建设,努力让群众看得到各部门所有权力清单,查得到自己所办事项的流程及时限,行使得了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10月18日,位于钱江新城的“市民之家”正式对外开放,这个专门为方便市民办理各种手续的窗口,可以一次性办好187件事,大大方便了市民群众办事。截至11月11日,共接待市民89157人,受理事项57368件,平均每天接待市民4100余人,受理事项2400余件,初步显现出集中服务的方便、集聚、优质效应。

  当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出现可能滋生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如何及早发现、快速处置?腐败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作为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该机制立足于关口前移、主动预防、超前防范,将充分发挥“治病于初始、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从信访举报、经济责任审计、案件分析、问卷调查等相关报告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然后针对发现并查实的某个单位或个人存在可能引发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个体预警;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或者已经出现苗头性、倾向性违纪违法问题的行业或领域,进行行业预警……目前,各地各部门已把建立健全腐败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反腐倡廉建设重要日程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

  今年,我市还积极创新党内监督方式,强化党内监督,防止权力腐败。如创新性开展了“两轮推荐、两轮票决”选拔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从279名符合条件的现任市管副职中差额选拔了6名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在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完善差额选拔机制、选拔发现年轻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中组部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在联合公选和选调公务员工作中,首次在领导职务面试中采取大评委制,首次将市管副局级职位面试通过电视实况直播,首次在干部考察中运用量化考察办法,提高了公选的科学性和选人用人公信度。

  执法监察 防腐与增效并重

  最近几年,纪检监察机关每年查办的案件中,涉及建设领域的案件占案件的总数,从2006年的11.69%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21.29%,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工程建设领域,仍然是腐败的高发区和重灾区。为此,我市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今年,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对钱江新城、地铁1号线等159个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程效能监察。同时,积极加大对中央和省、市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重点加强了对3000亿元重大项目投资、23座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和49个“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据统计,今年全市共立项开展执法监察项目517项,提出监察建议457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近1亿元。

  在预防腐败工作中,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久前,市监察局的工作人员通过医用药品购销监督系统发现,市属某医院有7种药品销售价格出现预警提示,如物价局核定为每瓶63.60元的丽奥佳针,该医院的销售价为63.75元。监察局立即责成该医院进行整改,及时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不断完善的“数字监察”系统,就像一双警惕而明亮的“电子眼”,对建设工程、行政许可和土地交易、产权交易、药品购销、政府采购等进行实时、全程的跟踪和监督,各相关部门产生的业务数据,5分钟内便全部出现在监督系统中。一旦出现不符合规定指标的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红色预警或提示信息,纪检监察机关就会向被监督对象发出查询“告知单”,要求其作出处理并反馈。

  今年,市监察局还组织专门力量开发实施了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效能监测系统。在这个系统上,你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227面小红旗,象征着今年杭州的重大项目分布,只要鼠标在小红旗上一点,就可以知道具体项目的审批、施工进度等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系统监测内容包括行政审批效率、工程施工进度、资金拨付情况、任务进展情况等,如果系统发现没有按照计划取得进展的项目,会发出预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

  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同样是今年来杭州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头戏”。就拿环保补助资金来说,以前环保补助资金划拨一般根据各地汇报情况直接划拨,缺少监督。现在,申请环保补助资金要经过好多道槛,事前环保局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加《杭州日报》公示,事中进申领单位实地监督检查,年终进申领单位审计看是否真的用在刀刃上……通过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达到了既解决申请单位的燃眉之急,又能有有的放矢的效果。

  查办案件 严惩腐败分子

  预防,让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惩治,清除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纯洁党的队伍。两者殊途同归。

  2009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接受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举报4424件,立案958件,处理党员干部900余人,追究刑事责任216人,共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一些原本在领导岗位上有着光明前途的干部因腐败问题纷纷落马:西湖区建设局原副局长吴少雯,余杭区原副区长陈海群、杨洪香,杭州望江地区改造指挥部原党组书记、副总指挥张启超,市规划局用地管理处原副处长樊伟胜等。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

  谈到查案力度,市纪委副书记王叶林说,“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环节。有案不查是失职,纪检监察机关是执行党纪政纪的专门机关,在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方面责任重大,义不容辞。特别是在当前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的态势下,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

  在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十分重视办案的综合效果。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对135起案件实行了公开审理;对219名受处分人员进行了回访教育;对617起案件实行了党政纪处分权利义务告知……此外,稳步推进信访举报办事公开,进一步完善纪委监察局领导接访约访制度,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和认真落实实名举报反馈制。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能主动向组织讲清的党员干部,立足于教育和挽救,全市共有200多名党员干部通过信访谈话、诫勉谈话,问题得到澄清,使他们放下包袱,安心工作。

  既要坚决查处违背科学发展观、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件,也要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既要坚决查处那些大案要案,也要治理党员干部当中存在的“行为不廉洁、作风不检点”等问题。这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的原则。市96666投诉中心加强了对领导批办件、群众关注投诉件的办理力度,抓住网络单位在投诉件处理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抓好专项检查和督查保质量。一年来,共受理群众投诉5299件,有121名机关工作人员因服务态度和效能问题受到处理。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行为不廉洁、作风不检点”问题,全市共有300多名党员干部因“两不”行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我市还积极落实查案治本功效,推行“一案两报告”制度,做到一案一总结、一案一剖析、一案一通报、一案一整改、一案一回访;通过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查找发案单位在机制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督促其建章立制、亡羊补牢。利用发生在身边的腐败案件教育身边人,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走进法纪教育基地、参加庭审旁听、观看电教片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

  “打造廉洁杭州,必须清除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蛀虫’。只有坚决惩治腐败,才能有效震慑腐败分子,遏制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为有效预防腐败创造良好条件。”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徐苏宾的这番话,再次诠释了惩治与预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