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座谈中,我们遇到一位喜欢“吹牛”的村民,名叫陈志明。他说自己到外面经常“吹牛”的:“在我们村里的马路上、广场上,根本看不到果皮纸屑什么的,比城里都干净”。其实,陈志明并没有夸张,这一点跟我们以往印象中的农村环境是不一样的,我在走访过程中,也诧异于这里马路的整洁。这么干净的村容村貌,村里得有多少保洁员呢?答案是2名!这2名保洁员主要是清运垃圾,并不负责扫马路。一问才知道,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很强,已经自觉地实现了“门前三包”。
走访中,一位村民发现小溪口堵满了垃圾,就直接下去用手去疏通。
一位老奶奶坐在大门口摘菜,一边把干净的菜放到篮子里,一边把烂叶子放进了垃圾袋,随后丢进了不远处的垃圾箱。
陈关清老人是一位酿酒师傅,作坊就是自己的家。我们问他有什么难处需要帮忙,老人不好意思地说,如果可以,他希望有一个酿酒的作坊,面积100来平米,另外,符合排污条件就行。老人愿望是我们再三询问才说出的,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老人自己的附加条件是排污达标。
正因为对青山绿水的呵护,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中,才使这一片山水村庄在发展中保持了钟灵毓秀。村民们说,十年前,村里马路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大家的共识就是,不用环境换发展,而要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于是,当初村里本可以几千万元转让的采矿权,坚决放弃了。
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反腐倡廉建设事业也是一样,政治上的青山绿水也必须由每一个人珍惜呵护。如果每一个人也主动“门前三包”,在严以律己的基础上尽职尽责,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涵养水源,厚植根基,就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王勇泽)
调研组和村民“话家常”
整洁的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