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杭州新闻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来源:杭州廉政网      发布时间:2017-03-17 17:28:38

【编者按】早春的新安江畔,已经是一派草长莺飞、生机盎然的景象。3月6日,市纪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在江畔小镇——建德市乾潭镇拉开序幕。第七小分队一行8人,以胡飞龙常委为组长,在乾潭镇胥江村、梓洲村、姚村村等开展蹲点调研。走出机关,深入基层, 我们牢记陈擎苍书记强调的“当好学生、服务群众”的要求,在努力做好“十道题”的基础上,问百姓冷暖,听百姓心声,解百姓难事,在蹲点调研中亲近农村、亲近自然、亲近群众,特别是在与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很多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闪光的思想,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于是调研组一行将由此而引发的心灵感悟汇总整理,以“最打动我的一句话”为题,与大家分享。


【感悟赤诚的为民情怀】



“当干部都是勤务兵。”

——下梓村党总支书记陈天飞

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这位全国文明村党总支书记的内心世界,同时更折射出他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任何一个层级的干部,只有以一个人民勤务兵的心态来定位自己、要求自己,才能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念,才能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真正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全部热情放在为人民谋事创业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唐小辉)



“下梓是我的家乡,我必须回报我的家乡。”

——下梓村委会主任刘增洪

刘增洪的这句话道出很多村干部的心声。特别是走访接触到不少村干部,把自己的企业交给亲人打理,本人全身心投入乡村发展。有的本来有在大城市投资创业的优厚条件,但却毅然决然回乡当村干部。思想深处就是因为有着这份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的真挚情怀。这种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生虽苦犹乐、令人钦佩。(唐小辉)


“党组织号召我,党员群众信任我,那我就马上放下自己的企业,回村里当好这个书记!”

——姚村村党总支书记王正刚

这位最基层的村党总支书记用一句最朴素的话,对“党员意识”作了深刻的诠释和集中的表达。王正刚虽然是一名企业主,但他首先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党组织号召的事,就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党员群众的信任,就是必须扛起的责任。他放下年利润400多万元的家具厂,义无反顾地投身经济薄弱的姚村村发展建设,这种义无反顾的“放下”,凭的就是他强烈的“党员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什么职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都要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担得起“大家”之责,放得下“小我”之利。(范丽卿)


“要把老宅留住,子孙才能记得住乡愁。”

——梓洲村党委书记姚卫光

梓洲村以山林为主,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村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用夯土建成的老房,这些原汁原味承载着乡愁乡情的老宅,如今却已是亟待改造的危房。对待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梓洲村村民心存感激,恋恋不舍。姚卫光提出在旧村改造中,把有代表性的老宅留下来,经过修缮维护再开发,挖掘古资源,做好新文章。这种非典型性的“护房运动”,体现的是文化传承,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寻根的印痕。(陈怡)


“村民有怨言,一定是村干部工作没做好。”

——  姚村村委会主任朱国强

在姚村村调研座谈会上,村民的急难怨盼问题得到了朱国强主任的积极回应,对难题不躲避,对责任不推卸,对过错不掩盖,村班子开诚布公、敢于担当的态度得到了在场村民的肯定。我们常说,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就是党员干部的镜子,唯有常照群众镜,听民声、知民心、察民情,常思自己之不足,慎权、慎微、慎独,“心贴心、实打实”为群众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何胜波)


“怎么当好一个村干部无非就是真心为村民服务。”

——胥江村党委书记赵建平

作为全村当家人,赵建平常把“为村民服务”挂在嘴边,走街串巷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四处“化缘”为村里争取资金项目。在他的带领下,胥江村从困难村、落后村、矛盾村,变成人居环境优美、人均年收入21680元的小康村。老百姓最看行动、最认实效,如今的胥江村胥溪两岸风景如画、杭派民居领秀钱塘、美丽产业蓬勃发展,村班子团结、村民拥护就是对村带头人为民服务、为民担责的充分肯定。我们常说,要把为民情怀写在百姓心中。人心所向在哪里,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也应在哪里。(金伟东)


【感悟厚重而平凡的坚守】


“如果年龄允许,我想继续为大家服务;如果年龄原因退下来,我也会全力参与和支持村里的工作。”

——下梓村监委主任江关生

一个连续当了五届的村干部,今年将近60岁,在换届选举到来之即,坦然面对去留,做好两手准备,一心只想着村里的发展,这种既淡泊又炽热、既决然又释然的精神和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唐小辉)


“我们这里一边是浦江,一边是桐庐,都发展的比我们好,我们心里着急啊!”

——梓洲村村委委员羊荣锦

一句肺腑之言折射了梓洲村发展滞后的现状,道出了村干部谋求乡村发展的急切之情。走访中,我们遇到的不是家门紧闭,就是老人独守空巢,曾经人丁兴旺的村落越来越“空”,造成了乡村发展的缺人才、缺项目、缺资金的局面。村干部想要推动乡村发展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如何帮助这些薄弱村破解困境,还需立足梓洲村优质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等资源,引回更多的创业者,做好特色化发展的新文章,带动村民共同创业致富。(杨 霞)


“不能算这账,算这账工作都没法做了,我从不算这账。”

——联村干部艾玮

艾玮每次到最偏远的农户家走访,需要开车近2个小时,然后步行半个多小时。特别是近几年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服务保障G20等工作,常常要在村里工作到半夜,再驱车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回镇里对付一夜。当问起车贴够不够用,这句话她脱口而出。她可以不算这个账,而面对如此庞大的联村干部群体,不能不算这个账。在车改过程中,如何保障基层干部的基本工作用车支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保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杨 霞)


“车头带得好,我们就愿意拼命跑。”

——胥江村村委委员邓水妹

水妹是个淳朴的胥江村女干部,她总爱说自己不善言辞,但却不经意间道出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说村两委是“动车组”,那么村支书就是“火车头”。这些年,胥江村在村党委书记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目标,开拓创新、引资筑巢,驶上了为民致富的“快车道”。事实证明,任何一项事业,带头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只有让一个人带领一班人、团结一群人步调一致、戮力同心、奋发前进,才能让一个人的梦想成为大家共同的梦想。(范丽卿)


“有钱能办成事不稀奇,没钱能办成事才是本事。”

——联村干部余俊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胥江村的村干部在“没米下锅”“没柴烧饭”的困境中,凭着那一股子闯劲和韧劲,“协调化缘”为全村引进了1个多亿的投资,带领全村人民拆掉养猪棚、取缔排污口,疏通河道、引溪入村,通过造梦“杭派民居”、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了筑巢引凤的良性循环。人穷穷观念、人富富思维,如果村干部们自我带上了“没钱不能做这个、那个”的桎梏,等着有碗再找饭吃,就不会有胥江村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陈 怡)


“原来对新班子不理解不支持,现在都很服气、都很支持。”

——胥江村第五支部书记章介明

“事事出于公心”是胥江村新班子得到村民理解和支持的根本保证。面对四村合并后的各种矛盾,村班子特别是带头人始终坚持公心,拆违章先拿自家和兄弟家里“开刀”,跑项目、迎接八方客都是自己掏腰包,带领胥江村从美丽生态向美好生活持续演进。班子成员的作风实实在在,村容村貌的改变实实在在,村民获得的幸福感实实在在,即使是曾经带头反对的村民也心服口服。(陈 怡)



“危房改造迫在眉睫,一旦出事,我个人被问责是小事,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是大事。”

——乾潭镇党委委员、联村领导沈灵

在姚村村的调研座谈会上,当谈及该村危房处置遇到的困境时,乾潭镇党委委员、联村领导沈灵急切之心溢于言表。我相信问题终会解决,毕竟“人命大于天”。问题之外,我更被这位小身板女干部的“大情怀”所感动。这个“大情怀”,就是我们常说的为民情怀,就是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摆在“乌纱帽”前面。“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陈擎苍书记从市纪委“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开始,就强调机关干部下基层首先要当好学生。“为民情怀”这一课,着实很有价值,起到了补“钙”强身、提神醒脑的作用。(徐敏红)


“当干部,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梓洲村党委副书记翁爱通

蹲点调研以来,这句话听到已经不止一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虽然最朴素的道理,但每一次听都觉得应该点个赞。我们常说,干部干部,就是干事的部队。但干事必须要有方向,我们不管在哪里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时刻都不能忘“我是谁”“为了谁”,时刻都要以群众满不满意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村干部都有这样的觉悟,作为纪检干部,更应当拉高标杆,率先垂范。(徐敏红)


“原来以为家家户户通马路是天方夜谭,现在都成真的了。”

——联村干部唐勤

在联村干部的口中,曾经的胥江村交通闭塞、“蓬头垢面”,借助“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不仅拓宽了道路、取缔了排污口,还把境内的江河溪流打造成了精品河道。我们走进胥江村,清澈的溪水沿着堰坝淙淙流淌,十余米宽的绿化带一路铺开,村民在溪边凉亭里歇脚聊天。村容村貌发生巨变的同时,沿岸村民的思路和眼界也同时被打开了。在走访中,村民最有感触的是“幸福”,提得最多的是“美丽乡村的发展”,如今的胥江村人,正期待有更多“天方夜谭”式的梦想变为现实。(何胜波)


【感悟老百姓的质朴声音】


“现在真好,很多干部我们都认得出、说得上、找得到。”

——走访路上碰到的一位村民

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形式本身。“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从形式上看,只是一个“见”字,但在一次次“见”的背后,不少干部和群众之间能够“认得出、说得上、找得到”。可能有人说,这是一种最费时费力的笨办法,一点也没“时代性”,一点也不“信息化”。但是最伟大的互联网难道不是建立在一个个终端上,不是一根根光纤的连结吗?人的思想是复杂、善变的,做人的工作需要最精准、及时的信息。没有这样的笨办法,没有这样一次次费心费力费时地了解每个村,走进每一户,没有这样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这样一座座“桥梁”,一个个“结点”,我们怎么能说了解,又如何能说掌握,更惶论点对点的引领和帮扶?只有最“笨”的方法,才能织出社情民意这张最“美”的网。这一次次最美的“遇见”就是“用脚步丈量民情”最生动的实践。(杨 霞)


“农村淘宝挺好的,我们要有这个就好了。”

——姚村村村民张旭华

姚村是没有一点工业的乡村,以种植茶叶、笋干、地瓜干、板栗、香榧、高山蔬菜等农业生产为主,但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导致信息闭塞,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去。这位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村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支持发展农村淘宝,通过电商帮助村民打开农产品销路。或许实现还有难度,但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打破偏远山区的信息牵掣,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推进。(杨 霞)


“我们也想像浦江、桐庐一样富起来!”

——梓洲村村民任仕中

这句话是村民任仕中的热切期盼,也是全村人民的热切期盼。梓洲村东接浦江县,北连桐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美丽资源。然而,在“成长”的阵痛期,梓洲村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缓慢,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等诸多瓶颈问题。想要美丽资源成为美丽经济,实现美丽期盼,亟需在“打通”上做文章,打通百姓的思想桎梏,打通交通的“任督二脉”;在“做优”上做文章,做优环境、挖掘人文、提升服务,叫响具有梓洲特色的美丽品牌;在“携手”上做文章,通过“百千万”活动,争取各方携手共推梓洲发展;在“留下”上做文章,不做过境地,要做目的地,给游客创造更多留下的理由。(范丽卿)


“以前在村里呆一两天就想回城,现在住着就不想走了。”

——胥江村退休老干部陈旭华

走访中,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既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大开了眼界,更为村里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村貌改善了,通过这些年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胥溪告别了“蓬头垢面”,如今已经风景如画;村民富裕了,一幢幢杭派新民居,白墙黛瓦、古色古香,即将迎来首批村民入住过上品质生活;老人更幸福了,农村居家养老托起了农村老人们的幸福生活……这些变化,让陈旭华这位曾经奋力跳出“农门”,在城市发展30年的退休老干部最终放弃城市、回归田园。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其实就来自于这实打实的“获得感”。恰如迟子健《泥泞》一文中所写的“泥泞诞生了跋涉者”,但所有的跋涉都是为了回归的幸福。(范丽卿)



“一把锁要配好一把钥匙,才能开好门。”

——姚村村村民方友耿

这句接地气的比喻,体现了村民对村班子心齐气顺的期待。班子风气正则村风正,班子团结则村子发展稳定。走访中我们不难发现,班子团结的村干劲就大;班子涣散的村发展就慢。村班子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村民谋福中去,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带领整个村子更好更快地发展。(陈怡)


“村里文体活动一多,赌博的就少。”

——梓洲村村民姚重阳

乡风文明,乡村才会真正美丽。随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越来越美。但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农村也还有诸如赌博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其中既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原因,也有村级文体设施、活动跟不上群众需求的原因。推进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多形式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确实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持之以恒抓下去,必能更好起到破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作用。 (徐敏红)


“村干部带好头,群众信任,我就愿意干。”

——胥江村河道保洁员陈金林

67岁的陈金林负责4公里的河道保洁,因为为人好、工作出色,被群众选为“十佳最美乾潭人”。我们问他,为什么愿意干这项工作而且干得这么好,他说是因为“村干部头带得好,群众信任”。我想这就是一种最朴素的信仰吧。有了这种信仰,人就会有精神。作为纪检干部,上级纪委在“忠诚干净担当”上既有明确要求也有示范表率,群众对纪检干部的期望值也很高,我们更当无需扬鞭自奋蹄,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徐敏红)


“自己没福气,现在享受国家的福气!”

——梓洲村村民方秋花

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这位古稀老人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在走访中接触到不少空巢老人,他们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灯泡坏了谁来换,水管堵了谁来通,生病了谁来照顾?这些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大难题。现在国家养老政策保障农民养老,如果力度加大、范围扩大,必然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使农村老人晚年生活更加安心舒心。(何胜波)


“农民真的也不容易的!”

——姚村村村民陈永奶

种地瓜被野猪吃光、种玉米会被松鼠啃光——这是一块压在姚村村村民心上的石头。走访中,正好遇到陈奶奶种了十几年的香榧树被偷,她强忍着眼泪,伤心地感叹农民的辛苦。我为陈奶奶的遭遇感到心痛,同时不由地反思,我们的联动帮扶该如何入手,帮助地处偏僻的山村做优做强农副产品生产这篇文章,帮助像陈奶奶这样的农民增产增收、改善生活。(何胜波)


“只要干部是真心干实事的,有用得到企业的,我一定配合支持。”

——胥江村企业主蒋伟松

蒋伟松掷地有声的表态,道出了群众心里的“明白账”——只有真心干实事的干部,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这几年村班子兴办实事好事,蒋伟松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土生土长的胥江村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人,在调研座谈会上,他的一番话让我们看到了民心所望、施政所向。村干部只有真正以民为本,一切从百姓出发,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考虑,用“实干苦干”的精神,把百姓的困难解决好,让百姓满意、让百姓舒心,才能真正赢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各项工作更好推进创造良好环境。(金伟东)


“一天清理河道,才7块钱,但交给我的活,就要弄好,大家说干净,我就高兴。”

——梓洲村河道清洁员邵曹女

一条河道卫生她一个人管着两公里多,不说辛苦不图报酬,只图大家说句干净。这何偿不是奉献精神的朴素表达?毛泽东号召向白求恩大夫学习,要求“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其实一点都不难,邵曹女就做到了。一个普通群众尚且如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做好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表率。(金伟东)


“既然当了村干部,不该去的地方就不要去,不是自己的坚决不能要。” 

——胥江村党委书记赵建平家属

赵书记的妻子话虽不多,但说的这几句份量却很重,这既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关爱。常言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村干部的家风不是小事,只要村干部的家风一好,民风自然会正,村子就和谐了。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大正风肃纪力度的同时,也要推动家风建设,尤其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让良好的家风既成为党员干部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又能成为砥砺品行的“磨刀石”。(金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