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的家风家规是物化了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在它体量庞大的众多建筑细节之中,尤其是体现在很多厅堂名号和楹联匾额上。古镇的厅堂都有自己的专属名号。在古代,取一堂名是有讲究的,一座建筑落成后,需请本族本房的绅士贤达,根据“五常”“八德”、敬宗睦族等伦理原则,再结合本族本房的实际来取堂名,如明哲堂、世德堂、慎修堂等。这些堂号、楹联匾额,活生生地摆在那里,厅堂的后人不需要刻意关注,就可以潜移默化地从这些物化的信息中汲取教益。
考察龙门古镇的堂号、楹联匾额等,结合《龙门孙氏宗谱》对相关人物事迹的记载,可以看出龙门孙氏传统的家风家规特别注重四个方面:孝悌、积善、清廉、耕读。
孝悌。龙门孙氏历代祖先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和规范。《龙门孙氏宗谱》所载祖宗遗训《垂教四箴》,其核心思想就是“孝”“悌”,不仅从伦理道德上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而且对于如何做人作了具体规范。龙门孙氏还专门建了一座厅堂——“陈箴堂”来供奉、纪念家训。在《龙门孙氏宗谱》里,对虐待父母之人有一项特别的规定:“生不齿于族,死不列于祠,名不入于谱”,这在族规里算是最严重的处罚。正因龙门历来恪守孝道,所以历史上屡出孝子,今天在龙门还可看到有两块朝廷钦奖的孝子匾额。
积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龙门孙氏历代祖先反复教育、反复强调并且身体力行的道德规范,也是龙门的乡约、族规。龙门孙氏宗祠名为“余庆堂”,就是要求子孙把“积善余庆”作为行为规范,做人做事要时刻注意行善积德。
清廉。龙门自古耕读传家,注重文化教育,所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也比较多。这些大小官员大都清正廉洁,究其原因就是从小就接受严格的礼教:为民要孝悌力田,为官不能贪污受贿。典型的代表是明嘉靖时任河南长葛县令的孙濡,他清廉耿介,不受一钱贿赂。回乡后,他在自己的厅堂墙壁上写了四个大字“清正廉洁”,门楣上写了“端履”二字,要求子孙做人要走正道,不走歪门邪道。
耕读。龙门有不少厅堂以耕读命名,如耕读堂、怀耕堂、礼耕堂,人们以孝梯力田而自豪,也不忘读书求取功名,所谓“耕可致富,读可荣身”。最有代表性的楹联当属“怡顺堂”孙蓉弟撰写的“祖有遗言,莫纵樗蒱莫纵酒;家无长物,半藏农具半藏书”。自宋至清,龙门办学之风长盛不衰,既有一家或数家合聘塾师以课子侄的私塾,又有合族延师设馆的族塾,还有富户行善事,供穷苦人家子弟入学的“义塾”。像“燕翼堂”这一房族,自明嘉靖年间孙潮创办义塾一直延续到1927年,学生全部免费入学,书籍学费均由房内学田支付。这种以耕养读、举全族之力培养人才的做法,不仅使龙门孙氏人才辈出,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忘祖德、光耀门楣的使命指引,加上族规家训的不断教化熏陶,龙门孙氏屡出清官义士的现象也就很好理解了。
龙门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将传统文化彰显表现在古建筑里的堂名、匾额、楹联上。这些内容是教化族人的准则和训示,更是先辈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阮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