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刚过,临安市衣锦小学毕业生宋子卿便带着爸爸妈妈来到母校的家风德育馆参观,自己则担任解说员。虽然宋子卿在学校已算得上小有名气的“老资格解说”,但为父母服务,却还是头一回。
“感受挺深的,里面的内容挺多,以前对家规家训也不太关注,孩子回家也不会系统地跟我们讲这个东西。”对于儿子的这份毕业礼物,在浙江林业大学当教授的父亲宋新章表示非常欣喜,他坦言,孩子这几年积极向上的变化,多亏了学校对于家风教育的重视。
俗话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影响人一生的学校。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往往在一个人孩童时代就会播下优良的种子,从而影响未来的成长之路。临安衣锦小学就是这样一所播种善的种子的好学校。
“校园好家风十景”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近年来,杭州临安在该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好家风”创建活动,衣锦小学结合校园实际,积极开展以钱王文化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以《钱氏家训》为切入点,将“好家风”与“好教养” 培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好家风伴成长”系列活动,逐渐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好家风”“好教养”德育课程体系。
早在2016年6月的浙江省好家风建设推进会上,衣锦小学的德育馆、校史馆、文化园、家训廊等“校园好家风十景”就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衣锦小学介绍:“为了展示家风文化历史以及临安的家训故事,投资120万建了家风德育馆,作为家风历史陈列馆,同时也作为孩子、社会、群众接受家风教育的基地。”
家风德育馆位于学校北部教学楼,分外廊、序厅、家风传家、家训立家、家书传世、家源寻根、家德讲堂、家风传承八个部分。馆内设有入口宣训、钱王家书传承、临安家书、红色家书等29个板块,围绕一个“家”字,特色鲜明。钱镠治国有方略,钱王传说和《钱氏家训》也一直为临安人民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在家风德育馆,用动态展示的手法,通过连环画连载的形式,再现钱王生平故事,使孩子们在此处感受着钱氏家训的魅力。
德育馆内一位接受采访的学生说:“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包青天、孟母的训子、毛泽东的家书我都背得很清楚。”另一名学生则认为,印象最深的是孟母诫子,告诫后人不能半途而废。
馆内记录了先秦时期、秦汉三国、明清时期等六个时期的家风形成和发展简史,记载了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和谢觉哉、陈毅、任弼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现当代“红色家书”,也有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共五个历史时期著名的家书。家风德育馆不仅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学习。
家风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 引领社会新风尚
在衣锦小学,好家风建设渗透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可、时时可感。但是,学校相关领导认为,家风教育的效应不仅仅应该停留在学生身上,更应该传播给家长,进一步扩散给社会。
为此,学校组织了“我们的家训,我们的传家宝”卡片制作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热烈反响。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提炼家训、书写家训、拍摄全家福。“以前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跟着孩子他们一起读三字经什么的,脑袋也转过弯来了,孩子的德行也是蛮重要的。”一名家长表示,活动不仅把家训晒给了别人,也刻进了自己的心里。
衣锦小学是临安市创新开展“好家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紧紧抓住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细胞”,把“好家风”建设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今,培育“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已日益成为当地的新民俗、新风尚。
去年冬天,当地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不顾生命危险救起了一名落水幼儿,这让老人的孙子傅一然深受触动。他说,从小爷爷就教育他要勤劳、多学习,爸爸妈妈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因此他在家风家训本上写下了: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但今天,爷爷是在用行动书写家训。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好家风”融入校园德育,正是在每个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粒好家风的种子,全家人一起用心呵护,共同成长,让家风变得向上向善,同时用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使社风民风也慢慢变成理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