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举行的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正是这样一次廓清方向、涤荡人心的大会。全会报告在充分肯定上半年工作成绩的同时,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对照“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的明确要求,对照全市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着力找差距、找不足、找短板,毫不回避地指出了杭州当前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台下党员干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连续抛出“六问”。问进取意识、问理念思路、问改革劲头、问实干精神、问创新能力、问城市治理,直抵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直指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问:奋勇争先的进取意识有没有达到一流?
一个城市要争创一流,必须要有永不满足的进取意识。
大家都要认真想一想:有没有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窠臼?2015年我市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2016年我们成功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不少城市都到杭州学习考察,大家听到的表扬声、赞誉声多了,有的干部就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产生了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想法,看不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这是十分危险的。
有没有始终保持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在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大时代,城市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
有没有始终保持积极作为的主动性?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在技术供给、制度供给和能力供给方面,“有为政府”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问:统筹谋划的理念思路有没有达到一流?
没有一流的理念,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赢得发展的领先。
大家要认真想一想:历史责任感强不强?建设一流城市,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既要做好当下,又要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开拓空间。
践行新发展理念到不到位?对于新发展理念,我们的认识是有的,强调的也是多的,但是往往在落实中遇到困难问题,就不按新发展理念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不由自主地回到老方式、老思路、老办法上去。
谋划发展的视野宽不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建设的一流城市,不是指省内一流,而是指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
三问:敢闯敢试的改革劲头有没有达到一流?
没有改革,就没有杭州的今天,更没有杭州的明天。
大家都要认真想一想:先行先试的改革胆魄够不够?近年来,我市先后承担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战略和50余项改革试点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与先进城市对一对、比一比,我们的胆魄还不够,推进的步子还不大,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还不多。
自我革命的改革勇气够不够?“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场“真刀真枪”的自我革命。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阶段性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但离群众和企业的期盼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打通信息孤岛和企业投资项目便利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抓到底的改革韧劲够不够?近年来,我市相继明确要深化大交通管理体制、大会展管理体制、招商引资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现在有部分改革已经落地了,但不少改革还停留在前期工作阶段,尚未出台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尚未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想法差不多、做法差得多”的情况。这样下去,有些改革就会“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甚至半途而废。
四问:担当负责的实干精神有没有达到一流?
总的看,我市干部精神状态是好的。
但大家也都要认真想一想:有没有真正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有的干部站位不够高,全局观念不够强,对长远发展和重大问题认识不清、研究不够,更多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更多计较个人得失,抓落实的态度不够坚决、措施不够有力、合力没有形成,导致全局性的中心任务、重点工作推进不力。
有没有存在“为官不为”的状态?有的干部责任意识不强,有的干部抓落实的狠劲不够,有的干部虽然不犯错误,但是也不做事情,遇到矛盾往上交、碰到困难当逃兵、关键时刻撂挑子。有的干部对“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的现象依然存在。
有没有“本领恐慌”的问题?有的干部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城市国际化等新趋势新要求,缺乏“发展之招”,遇事“老方一帖”。有的干部不主动“充电”,不深度学习,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以“不变应万变”,能力素质与所处的工作岗位不匹配。
五问: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有没有达到一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端创新平台的支撑,离不开创新资源的集聚。
大家都要认真想一想:产业平台的短板在哪里?与苏州工业园区等“高大上”的产业平台相比,我市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在规划理念、建设水准、经济规模、产业集聚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科技创新的短板在哪里?与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相比,我市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重大科学装置等高端创新平台严重缺乏,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少。
集聚人才的短板在哪里?现在全国重要城市的高校争夺战非常激烈,不少高等教育基础条件好的城市“你追我赶”,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我市虽然高校数量也不少,但有影响力的著名高校较少。我市人才总量比较大,但领军型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招引顶尖人才的力度不够大、成效也不够明显。
六问:城市治理的能力有没有达到一流?
推动城市治理方式转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建设一流城市的必然要求。
大家都要认真想一想: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怎么样?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还不够,对功能布局的安排也不够合理,有些方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格局不够大气,城市建设修修补补比较多,城市建筑对文化底蕴、江南特色的彰显不够。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老办法不大管用、新办法还太少,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
“城市病”治理的有效性怎么样?杭州现在的“城市病”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城市交通拥堵仍然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对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的意见还比较多,绿地、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分布还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便民。
城市治理的合力有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不能是政府唱独角戏,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要构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当下的杭州而言,这样的连环追问尤显必要。近两年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顺风顺水,GDP总量顺利跨过万亿大关,信息经济驱动力日益增强,G20杭州峰会圆满举行,2022亚运举办权揽入怀中,城市国际化迈出新步伐……各条战线亮点频现、利好频传,骄娇之气、怠惰之风也容易在此过程中滋长。另一方面,“后峰会、前亚运”机遇窗口转瞬即逝,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仍是未竟之功,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容不得半点懈怠,身处顺境之中,全市上下更需“清醒剂”和“提神药”。
当头浇下的冷水使人清醒,振聋发聩的“六问”催人反思。翻篇归零,扬鞭奋蹄,杭州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