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党员“回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回哥”不姓回,真名叫张能庆。“有人一开始叫我‘二哥’,后来叫我‘回哥’,因为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是‘二’。”张能庆对戏称一点也不生气,在这背后,是他和妻子义务为社区老人理发十六年;和女儿一起发动“清篮行动”,清理垃圾志愿清理数十万只自行车篮里的垃圾数十万只;随着共享单车的大热,他又是他组织发起共享单车“单车猎人”征集令,号召市民有序停车,共享文明......
坚守初心,投身公益十六载,“回哥”张能庆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了“为人民服务”的入党誓言。
张能庆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
坚持公益十六载,他说:这是党员该做的
1998年,18岁的张能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00年,张能庆夫妇离开温州苍南老家,来到杭州上城劳动路社区,经营一家理发店,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创业艰辛,可青年党员张能庆一天也没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
“他主动找到我们说:‘我是党员,我要过党组织生活!’”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原主任、现人大办主任段东回忆,张能庆主动请求“挂靠”党员身份,并很快融入了党组织。“社区每月的党支部活动、街道党员网格流动服务啊,他都主动报名参与。他以前做理发师,隔三差五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
初来乍到,张能庆在这里也收获了许多关心与帮助。“当时社区里的30多名党员全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只有我是年轻人,受到他们很多照顾。”感激之情使他下定决心回报他们。
没想到这个决定,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20010年,张能庆印发了400张优惠卡送给社区老党员,持卡老人单次理发只需3元 (当时单剪价格为15元,张能庆还要自掏腰包为员工补贴3元),直到2010年他的店铺关门,这样的“亏本生意”一做竟是10年,期间,约1万多名老人接受过此项服务。
店铺虽然关门了,但服务老人的初衷并没有停止。2010年下半年始,张能庆每月在路边义务摆摊为老人理发。2014年9月底,张能庆公益服务站成立,2015年7月公益党支部成立,张能庆任服务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在这里,他经常组织党支部定期召开以“党建引领公益、公益促进党建”为主题的公益座谈会,将党建工作和社会公益项目有效结合起来,发动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参加志愿服务。目前,服务站有在册志愿者2600余名,服务项目包括助老、助困、助学、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城市卫生等。
2015年,创办并全身心投入扶老助老公益项目“银丝坊”,为老人免费提供理发、科技助老、心理抚慰、生活辅导等服务。而家庭的收入来源全靠妻子经营着一家理发店。谁能想到,坚持做公益16年的张能庆,至今还和家人住在租来的毛坯房里。“那时候哪知道什么公益呢,就觉得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张能庆告诉我们。
张能庆父女清理公共自行车车篮垃圾
“与人为善”,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
“我的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要与人为善,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跟别人争。”谈起“做好人好事”乃至发展公益事业的初衷,张能庆觉得父亲的教育与支持给了他坚持的动力,“没有他(的支持),我根本走不到今天。”
张能庆老家位于温州苍南一个偏远农村渔村,父母都是庄稼人渔民,家中有4个孩子。在张能庆的印象中,父亲像大山一样坚忍,又有着庄稼人渔民特有的淳朴、善良。几十年来,住着破旧的房屋,用着落后的家具,他自得其乐,甘于清贫;村里修路造桥、邻里有了困难,他主动帮忙,最是热心。2000年,张能庆老家古庙修葺,手头并不宽裕的父亲当即捐款1000元。“在老家,行善修的那种功德碑,很多都有他的名字。”提起父亲,张能庆语气里充满了尊敬与感激,“头些年我做公益都在贴钱,别人家孩子都拿钱回家,他不问我要,还拿钱给我。”
正是父亲睦邻友善、不计得失的品格深深影响了张能庆,在他的言传身教中,张能庆从小树立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在他看来,真正的公益“发源地”就在农村:“在老家,哪户人家出事了,地方上都愿意来帮衬一下,我更愿意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公益。它在我们国家一直存在,我现在就是一个传承者,以我的方式在爱杭州,爱这个社会。”
“公益达人”张能庆和“公益小达人”张懿
传承好家风,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在张能庆组织参与的每场公益活动里,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她就是张能庆的女儿——张懿。
“做了这么多年公益,我最大的成就有两个,一是确实帮助了不少人,二是带出了一个和我一样热衷公益事业的女儿。”张能庆十分注重对女儿的培养,他认为,好的家风需要传承,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通过长期耳濡目染,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2013年23月的一天,张能庆去接张懿放学,女儿发现路边停放的公用租赁车车篮中有很多垃圾。当稚嫩的童声问着:“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垃圾?为什么他们不带走?”作为父亲的张能庆没有无视,反而带着女儿清理起来。随后,父女俩组织社区志愿者共同发起了一场“清篮行动”,对吴山广场附近多个租车点的车篮“牛皮癣”进行“大扫荡”。此后,“清篮行动”迅速发酵,三年间,张能庆共组织4000人次,清理车篮垃圾30万个左右。
张懿说,正是这次经历,开启了自己的“公益之路”。
而父女之间,也逐渐形成了特殊的交流方式。女儿想吃冰淇淋,张能庆便提议来个公益小比赛,看谁捡的烟头多,最先捡到350个烟头的人可以得到冰淇淋;张能庆计划捐建“爱心书屋”,女儿主动捐书并号召同学积极参与......
如今12岁的张懿,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公益小达人”。在爸爸张能庆言传身教之下,张懿也养出了一副热心肠。在班里,她被称作“公益小天使”,还组织了自己的假日小分队,常常拉上同学一起做好事。虽然对于公益的概念还有点模糊,但小姑娘笑着说:“做好事很开心,拉上同学人多力量更大,小孩子(做公益)的宣传效果更好,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采访的最后,张能庆给记者展示了他不久前发布的一个朋友圈。十几年前,初入社会的他在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梦想成为一名杰出的理发师。他笑称这梦想怕是实现不了了。
可谁又能说,这梦想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