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风可以引领家庭成员崇德向上。建德市退休干部许金标,用自己的家风故事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敬畏之心对待权力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在许金标的职业生涯中,先后担任过小学校长、《建德日报》记者、中共建德县委办秘书、县农办副主任等多个职务。尤其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手上有了一定的权力,但许金标始终对权力和岗位充满敬畏,因为他认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服务人民。
1995年,许金标从建德市农办副主任、正局级巡视员岗位上退休,单位决定返聘他,让他负责离退休党支部的事务,以及“三农”调查研究。在别人看来,这本应是半工作半休养的状态,谁知许金标却不这样认为。别人八点半上班,他一般七点多就到了,朝八晚五、春夏秋冬,天天如此。
就这样,许金标在建德市农办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默默耕耘了22年,在此期间,他多次荣获省市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千名好支书”和“万名好党员”;编著出版书籍16本,共计353万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执笔撰写了50多篇50余万字的农村调研报告,其中得到省市县领导批示的就有18篇,被评为省级优质调研报告一等奖的2篇,二等奖17篇。很难想象,这是一名退休返聘干部所取得的成果。
许金标的工作业绩上上下下有口皆碑,而他的清廉正直,更是为大家所称道。“退休后继续工作这么多年了,他从来没有提出过用车、接待这些方面的要求。”建德市农办副主任邹宗根说。
三拒红包彰显正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谈到廉洁从政,许金标讲述了他工作期间的三次拒收红包的故事。第一次大约是在1984年。那时候的他担任建德县农办农工部部长,武汉一家印刷厂的负责人不知道从哪个渠道打听到,该县500多个生产大队的账册印刷,许金标有很大的话语权,于是专程来他家拜访。两人聊着聊着,这位胡老板拿出了一个信封,说道:“这些只是预付款,等到账册印刷好以后,印刷厂愿意和你七三分成。”但许金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第二次拒收红包是在1985年,建德县农办要建造招待所,一位王老板想承接这个基建工程。一天晚上,王老板来到许金标家里,流露出想要他在承接工程上给予帮助的请求,并送上了一个报纸包着的红包,老许又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许金标的第三次拒收红包发生在1992年,建德县农办的一个楼宇要进行装修,工程预算40多万,这在当时也是不小的数目。当地一名承包商找到他,希望承接该业务,并送上了一个厚厚的信封“表达心意”, 许金标清正廉洁的态度也是依旧坚决。
在八十年代初,许金标手上掌握大量化肥、汽柴油、农药等资源的划拨审批权,还有农村贴息贷款的推荐权,许多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甚至农民都会找上门来,许金标拒绝过一些人,也根据实际情况满足过一些合法合规的集体诉求,但却从来没有收下任何礼物。在农办工作的18年间,他也没有向任何一个村要过一立方木材、拿过一斤农副产品。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好家风育廉洁家庭
许金标的老伴也是一位老党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当地的中学任教,和许金标一样,她在工作上也是兢兢业业、清正廉洁、淡泊名利。70年代末,许金标的老伴在中学担任教导处副主任期间,有不少其他中学的孩子想转学进该学校,也就难免会有家长想通过送礼来达成目的,但她始终坚持不收礼物,公正招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金标夫妻二人都来自建德农村,家里条件困难,兄弟姐妹众多。他们二人在建德城里扎下根后,曾经有兄弟姐妹提出找他们帮忙进城落户,但都被他们拒绝了。“老家亲戚一开始肯定不理解,时间长了他们就慢慢理解了。”许金标的儿子回忆。
在子女的教育上,两位老人一直信奉的是,要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自己出生农村没有背景一步步走来,也希望儿女能和他们一样,靠自己创出一番天地。从找工作到提拔交流,两位老人从没有帮过什么忙,反而在儿女取得一定成绩并走上领导岗位后,要求他们崇廉尚德。尤其是在廉洁从政方面,老人始终不忘对他们常常敲打敲打。
从小浸润在好家风中,儿子女儿都在诱惑面前把持住了底线。遇到有请托送礼金礼卡,父母的教诲就会在耳畔响起。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勤廉家风,就这样传给了儿女这一辈,儿女两人也都觉得这样的好家风应该在家庭里一代代传承下去。
家风,是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和共同价值追求。了解许金标一家的家风故事,让人深深感觉到,树立良好家风,既需要党员干部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在许金标家中,父子之间、姐弟之间、婆媳之间,既言传身教、相互学习,又相互提醒、共同提高。正是这样的家风氛围,让他们的家庭平安、和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