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喝龙井的茶客们都知道,“卢正浩”是块响当当的招牌。
这块金字招牌的文化与底蕴,传承自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家坞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卢正浩。他为龙井茶的开发、推广贡献了毕生精力,是西湖龙井传承的灵魂人物。尽管卢正浩已去世多年,但他的茶人精神依然植根于葱郁的茶园里,流淌在茶乡人的血液里。
让总理“久候”的村支书
“周总理来我们招待所,问你们村书记去哪了,我说在山里边开茶地、开荒。”村民孙芝明今年85岁,是卢正浩从小的玩伴。1957年,周恩来总理来梅家坞的时候,正是他跑去山上把正在开荒的卢正浩叫了回来。
让总理“久候”的卢正浩给周恩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957年到1963年期间,他五次来到梅家坞,每一次都会接见卢正浩,两人常常就如何把西湖龙井茶发扬光大进行热烈讨论。
1951年,年仅18岁的卢正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就当选为梅家坞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天开始,卢正浩的名字就和梅家坞、和西湖龙井茶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自学成才投身新农村建设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梅家坞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种植西湖龙井茶,但是建国初期,梅家坞的茶园只有几百亩,而且产量低、生产率差。于是,卢正浩组织村民开荒种茶、革新传统制茶工艺。
“本来我们梅家坞的山不是一片的,都是东一块西一块,小溪是在中间的,他就想办法把小溪贴到边上去。”卢正浩的妻子孙宝珍回忆,当时卢正浩亲自上阵,整天为村子奔波,家里的事都由她一人操持。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的卢正浩自学掌握了各种知识。他通过钻研和创新,使梅家坞西湖龙井茶生产有了极大发展,茶园面积扩大到两千余亩,炒制的电锅代替了柴火锅,茶叶生产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不仅如此,村里还新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夜校等,甚至还有畜牧基地。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让梅家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代表之一。
多次放弃提拔只因放不下梅家坞
担任梅家坞村支书期间,卢正浩廉洁奉公、鞠躬尽瘁,从不以功臣自居,反而经常把自家财物补贴村里,自己的四个孩子没有因为村书记的父亲而沾到什么便宜。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人口也可以“农转非”到企业上班。当时,作为书记的卢正浩却把这样的机会让给更多的人。
更令人钦佩的是,获得过许多荣誉,接待过许多国际政要的卢正浩本有着耀眼的仕途前景,却被他一一放弃。
孙宝珍认为,卢正浩真真正正做到了对名利的淡泊:“那时组织也是有意想培养他,调到乡里当乡长,当了几个月又回来,后来又调他去农科所当部长,调出去两回都调回来。”只因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梅家坞。
遗志长存后人接棒茶人家风
卢正浩有四个孩子,卢江梅年纪最小。因为父母都很忙,卢江梅从小就被寄养在外婆家里,8岁之前,她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
虽然和父亲见面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卢正浩对小女儿的影响却很大。在卢江梅眼中,卢正浩是一个纯粹的茶人,他朴实、厚道、勤劳、善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西湖群山之间的沃土,也把对这份孜孜以求的事业传承给了子女。
“我的根在梅家坞,我不能离开梅家坞。”1991年,卢正浩因病逝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小女儿卢江梅用父亲的名字创立了龙井茶品牌“卢正浩”,接过了发扬梅家坞西湖龙井茶的大旗。
卢江梅至今仍保存着当年卢正浩留下的日记本,上面写着: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要正直跟诚实。27年来,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多少诱惑,她从来没有忘记父亲“做茶如做人”的嘱托,始终把品质作为经营发展的第一要义,从未改变。茶人的风骨不能丢,茶人的底线不能忘。卢正浩的儿孙们通过网络,将“正浩”品牌推广至全国乃至海外。一家三代,匠心事茶,一以贯之的是诚信、正直、乐观、坚韧的家风。
南方有嘉木,十年蔚成林。卢正浩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以一身浩然正气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他“做茶如做人”的茶人家风就像梅家坞生机勃勃的千亩茶园,香飘四海,泽被后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