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杭州新闻
“三顶军帽”传家训 一个“向军”女孩的初心与梦想
来源:杭州廉政网      发布时间:2020-03-10 11:36:32

八角布帽,上缀一颗鲜艳的红星,这顶红军帽,代表的是祖辈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拳拳爱国之心。

庄严的大檐帽,正中是亮闪闪的“八一”军徽,这顶解放帽,代表的是父辈在建设祖国过程中爱党爱国、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怀。

黄色的消防员帽,沉甸甸的头盔上鲜艳的国徽异常醒目,这顶消防员帽,代表是新一代消防战士时刻准备保护祖国人民生命安全的赤胆忠心。

去年年底,在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仙宅村文化礼堂的落成仪式上,余杭区余杭街道妇女主任王项君带着11岁的儿子,将浓缩了家庭历史的三顶军帽郑重放进了文化礼堂的展陈柜。


“我爷爷是位老红军,父亲曾在留下某高炮部队服役,我的丈夫是消防战士。这三顶军帽,就是家里三代军人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我希望这样的精神风貌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继续传扬下去。”王项君说。

一颗种子,落入心间


王项君父亲与部队战友合影(前排右2)

王项君的爷爷是老红军。从十几岁就参加革命的“红小鬼”,到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共产主义战士,参加革命几十年,军人的气质在祖父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顶缀着红五星的红军帽,也成了王项君心目中,爷爷形象的最好代表。

父亲的行事深受爷爷的影响。高中毕业后,父亲远离家乡和亲人,满怀豪情地参军入伍。

“爸爸讲他参军入伍的故事时,语气里那种掩不住的骄傲和自豪让我觉得,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是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情。”王项君说。

部队这个大熔炉,培养了父亲不怕吃苦,绝不认输的军人气质。退伍后,他留在了余杭当地。

“父亲有个习惯,参军时候的旧军装和军帽,他都一直珍藏着,每年夏天太阳好的时候都要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父亲摩挲旧军帽的身影,就像军帽上那颗闪闪发亮的“八一”军徽一样,在王项君的记忆中始终没有褪色。

虽然爷爷和父亲已经先后过世,但是凝聚在爷爷和父亲两代人身上的军人气质,已经成为一粒种子,种进了王项君的心间。

“小时候家里就住在部队旁边,我每天都能听到飘扬在部队上空的军号声。”王项君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就习惯了跟着军号的声音完成自己的作息,憧憬长大后投入军营的怀抱。

“我父母给我取名叫项君,其实就是‘向军’的谐音,他们希望我将来有一天也能走进军营。”王项君说。

一份情结,始终坚守

遗憾的是,王项君的“女兵梦”没能成为现实,但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又有了一个更浪漫的梦。

“因为爷爷和爸爸的关系,我从小就对军人的印象特别好,觉得他们特别踏实可靠。”王项君不好意思地笑了。

不久后,这个梦便实现了。王项君遇到了一名年轻英俊的消防官兵,因为他工作的特殊性,恋爱中的两人依然聚少离多。虽然不能像普通恋爱中的女孩一样感受心上人的呵护备至和体贴陪伴,但王项君清楚地明白,恋人身上肩负着不一样的使命与责任。

“看到他那一身制服,我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虽然自己没有机会穿上那身军装,但是我能为这身军装付出我的支持,我觉得也挺好。”王项君说,成为一名军嫂,爷爷和父亲也很为她的选择骄傲。


婚后,丈夫在舟山服役,王项君带着孩子,也跟着辗转于各个海岛。

“爷爷是江苏人,少年时跟着革命队伍走遍了全国。父亲参军后就来到了杭州,在这里一呆几十年。他们心里把工作看得比家庭更重要。”王项君说,自己带着孩子跟着丈夫常年在舟山各个海岛上漂,父亲从来没说过一句心疼的话,还经常鼓励她儿子“好男儿志在四方”。

现在,这个承载着全家人希望的男孩已经12岁了,“平常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他总是让我先吃先试。我生病,他也会跑前跑后帮我拿药倒水。因为他爸爸经常告诉孩子,自己职业特殊,不能经常在家,你就是家里的男子汉。”

也许是一直生活在军队大院中的缘故,王项君的儿子不仅长成了一个会照顾妈妈和奶奶的“暖男”,在他的小小心灵中,也有一颗“向军”的种子在萌芽。

“消防员的妻子一般都不敢看自己丈夫工作时候的场面,我也一样。但是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逛街,突然听到消防警报的声音,我们都往商场外跑,我丈夫他们却逆向往上冲,我们就这样偶然碰上了。”王项君说,“儿子小小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跟别人说,‘我爸爸是消防员,是为了保护大家生命安全去救火的 ’。”

那个场景或许是作为消防员的父亲留给孩子最珍贵的记忆和精神财富。

一个信念,接续传承

王项君知道父亲有一个遗憾,就是他在部队服役期间没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没能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念到爷爷,想到父亲,王项君觉得自己应该更进一步。中学时,她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大二那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如今,王项君已是一名16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军人家庭不怕吃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常常体现在她身上。

王项君是仙宅村的村委委员,也是村妇联主席,每年的抗台防汛工作,村委要求干部们24小时值班,但王项君从来没有因为是女性而要求照顾,坚持在防汛抗台第一线。垃圾分类打破农村传统生活习惯,推广工作是块“硬骨头”。王项君每天顶着垃圾的腐臭味检查村里的分类垃圾桶,翻一翻看一看有没有错投和乱投;遇到不理解、有埋怨的村民,她就上门去做工作,还牵头村里的文艺骨干排练了几个节目,一有机会就给大家表演开展宣传。王项君还把家风家训家教和村里原有的茶、竹、松特色相结合,带领村里的姐妹一起打造文化阵地,带动村民一起参与村庄文化建设。在她的努力下,“仙宅家风”成为当地一张文化名片,2019年该村被余杭区纪委列为廉洁家风建设示范基地。

近几年来,王项君先后获得余杭区优秀团干部、余杭街道最美村社妇联主席等荣誉,村民们提起这位村妇女委员,也都竖起大拇指。


今年春节,王项君和丈夫终于盼到了一个俩人能同时休假的假期,带着孩子回到丈夫老家,打算陪老人好好过个年。然而初一早上刚进家门,王项君就接到了村里打来的疫情紧急电话。顾不上和公婆寒暄聊家常,王项君一个人关进房间,立马投入工作状态,手机处理各种信息。一边是好不容易团聚的家人,一边是放心不下的工作,王项君纠结得吃饭都能走神。看着她魂不守舍的样子,公婆和丈夫在了解情况后,都赞成她提前结束假期回到工作岗位上。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王项君连夜就赶回了村里,出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走访宣传、卡点值勤、排查农户、隔离管控……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

“以前我经常拿着这三顶军帽,给儿子讲故事教导儿子。现在有形的军帽捐赠了,但是军帽精神一直在我们全家人心里。”王项君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要有信仰,要有追求,要有一颗爱国心,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