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焦点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浙江焦点
宁波:利剑高悬 强化巡察促整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6-05-18 14:00:26

北仑区对农村小型工程建设以及王家溪口公墓和洋山公墓2座公墓的管理履职情况进行专项巡察时,共查阅各类账册2250余本,发现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15个;

慈溪市在对供销社巡察后,移交巡察掌握的线索,市供销社原主任方翔和市煤气总公司原总经理陈张勋、副总经理潘庆法、财务总监陈松群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

……

2015年,这样的“廉政体检”对宁波人来说并不陌生。为了真正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去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在强化巡视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县(市)区巡察制度,实现了巡察工作全覆盖。

健全机制 “廉政体检”全覆盖

去年,宁波市委下发《关于在县(市)区建立巡察工作制度的通知》,11个县(市)区迅速行动,成立了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和2至3个巡察组。奉化、江东、北仑、江北、鄞州等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巡察人员库,慈溪等地则采取建立相对固定巡察组的办法。而且,所有的巡察力量都是专业配置,以纪委、组织部为主,再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审计、财政、住建、农林等职能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

同时,为保证巡察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高效运作,11个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巡察人员素质,规范巡察工作程序。如深入乡镇(街道)、农村、社区等进行调研,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各县(市)区制定出台《巡察工作实施办法》、《巡察工作规范流程》、《巡察机构内部管理制度》、《2015年巡察组监督工作重点内容》等,确保巡察工作有章可循。

问题导向 精准发力找病根

“请你说说,为什么在奖金发放上报的是5人,但在实际发放清单上却只有4人?”

“那你知不知道这是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2015年3月,江北区农林水利局一下属事业单位内,巡察组有备而来,一个个问题直击要害。

据悉,去年年初,江北区开展“廉政体检”,带着问题,面向乡镇(街道)、区直单位及相关行政村,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巡察。有的单位部门,甚至连食堂阿姨、门卫都在受邀谈话之列。

“深入发现问题线索是巡察工作的基本职责,坚持问题导向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线。精准发力、有的放矢,才能更有利于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说。

于是,围绕问题导向,提高巡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县(市)区在开展巡察前,首先注重信息的收集,如通过走访或商请纪委、组织部、审计局、法院、检察院、法制办等单位,最大程度了解被巡察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实际情况;认真审阅被巡察单位相关资料,仔细研究近年来审计报告、工程建设、“三公经费”开支、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以发现问题为第一要务,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通过谈话寻找问题。根据谈话对象情况不同,事先制定谈话提纲,强调谈观点要切中要害、谈问题见事见人,提高谈话质量,挖掘问题线索。

第三是针对特定问题、特定对象开展巡察。各县(市)区把近几年责任审计问题多、信访举报反映多及承担工程项目建设、征地拆迁、行政审批等岗位风险大的单位部门作为首轮巡察对象。

据统计,2015年,宁波所辖11个县(市)区分别对14个直属单位、6个街道及其下属单位、10个乡镇及50个行政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等开展巡察,共发现问题线索720个,移交线索85件,立案审查22件。

动辄则咎 重拳出击促整改

巡察的作用,首先在于其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扯袖子”、“拍肩膀”。如余姚市在巡察小曹娥镇及所属3个行政村时发现18个问题线索,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反馈,并督促整改落实,防止了小错酿成大错。

巡察的作用,还在于动辄则咎,形成震慑。对在巡察中发现的违纪或其他严重问题线索,强化处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移交纪检、组织等部门处理,切实发挥巡察工作的利剑作用。去年全年,全市在巡察中廉政谈话38人,党纪政纪处理20人,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有力震慑。

巡察的作用,更在于其查根源、挖病灶、找病根,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促进完善体制机制。


根据规定,巡察结束后,巡察组要及时向被巡察单位逐一反馈巡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被巡察单位则要在反馈情况后10个工作日内报送整改方案,2个月内提交整改落实情况报告。针对重大整改事项,还要强化跟踪督办、回访检查,进行动态监督,直至问题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制度完善到位。如去年江北区通过巡察,共督促被巡察单位制定115条整改措施,完善相关制度15个。(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朱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