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群众看得到、体会得到、享受得到全面从严治党成果。”
美好生活,需要有立有破。
“立”就是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破”就是要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握紧“苍蝇拍”,勤拍“苍蝇”,回应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期望,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基层深入推进。正如王岐山同志在河南省调研时指出的,“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 “苍蝇”虽小危害大
“都说老虎厉害,现实中有几个人见过老虎,官场上也是啊,不要说省长、部长,咱平头百姓连见过市长、县长的也没有几个。”
“你去一个部门盖个章、办个事,他说你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他们这个领导不在、那个同事出差,吃顿饭、送条烟,一切行了,人也都在了。”
“早就见怪不怪了。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要托关系找人,给老师送礼;看个病还要送红包……”
“新闻上说有个民政干部扣押了几十本群众的低保存折,我就纳闷了,人家都靠低保生活了,那可是救命钱啊,你怎么下得去手啊?!”
“大老虎离得太远,眼前苍蝇每天扑脸。”“贪腐小官不愿意升迁,呆在一个职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导致越贪越多,民怨民愤也积累起来。”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大学法学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震表示,小官离民生更近,“小官巨贪”直接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害甚至“猛于虎”。
中央巡视组在巡视反馈中已经数次点出“苍蝇式腐败”现象。专家指出,近年来,不少基层干部贪腐窝案串案频发,“雁过拔毛”、“小官巨贪”现象时有耳闻。“苍蝇式腐败”虽然个体量上不大,但腐败总量让人瞠目结舌,因此要加大力度打击“小官巨贪”。
“县官不如现管”,基层干部虽然级别不高,但直接接触、管辖着地方各类事务,直接接触群众,伸手的机会多,腐败的几率大,危害的范围广,带来的影响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进一步强调,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找准了不正之风的病症,抓住了基层腐败问题的要害。
2 群众利益无小事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尤其不放过“基层故意刁难、吃拿卡要,虚报冒领、优亲厚友,贪污侵占、私分滥发,私办企业、大肆圈钱,同黑恶势力勾肩搭背、沆瀣一气”等问题。2015年,广东省纪委在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将加大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
人民群众是从身边的“小事”、“小节”来评价政府部门和干部的,对发生在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感受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切,也最为痛恨。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事关党的执政根基,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
海南省纪委梳理出10种不廉洁、不负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吃拿卡要”行为,2014年进行了专项治理。其中包括:索取、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红包、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或者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或者要求管理服务对象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或者向管理服务对象个人借款,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服务对象的汽车、房屋等财物,等等。
庄德水表示:“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只要有权力和利益,就可能发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他据此把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分为四类:
——奢侈浪费型。把公款消费作为特权代表和身份象征,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送礼、公款旅游等,甚至规避制度监管,把“三公”经费转嫁到基层或下属单位。
——权力寻租型。利用权力优势和资源垄断,制定“霸王条款”谋取额外利益、收受回扣、设立收费项目。在工作过程中,不是凭制度规范办事,而是凭感情、靠关系办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出现“小官巨贪”。
——与民争利型。挪用、截留各种专项资金,变相骗取涉农补助费、补偿款、低保金等,甚至侵占集体资源,把集体资产转到自己或亲属名下,造成机会和结果的不公平,让人民群众产生相对剥夺感。
——作风飘浮型。行政不作为,缺乏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认为工作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甚至失职渎职,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监管不力。上班时间打游戏、逛淘宝的有之,炒股票、看电影的有之……
庄德水分析说,一些干部说为官不易,是因为他们把精力都用在干自己的事情、谋取私利上,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他们当然感觉不易,可要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必须让他们不易起来。他们为官容易,老百姓就不容易。
3 严拍“苍蝇”刻不容缓
不能把反腐败简单地等同于打“大老虎”,更不能只关注“打虎”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反腐是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从群众利益角度来观察,在打击“老虎”腐败的同时,深切关注“苍蝇”腐败,无疑是当前推进反腐败工作的现实动力。
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庄德水建议要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不等不靠,立行立改。此外,要科学分析发生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展趋势及走向,及时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遏制于初起之时。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民群众是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对这类行为最清楚,也最有评价权。因此,要不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完善民情反馈网络,实现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的有效结合,及时发现和处理“苍蝇式腐败”的苗头和线索。在2014年民政部的“人情保”、“错保”专项整治活动中,“人情保”、“错保”退出人数为25.7万人,占全部复核对象的0.4%。
打“苍蝇”就要手持坚固耐用的“苍蝇拍”,庄德水认为,这个“苍蝇拍”就是制度。就是要加强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超前评估和防控各种腐败风险,及时堵塞权力运行的制度漏洞,提前防止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发生制度性缺陷,消除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制度诱因。
“苍蝇拍”要狠狠地挥下来才有震慑力。查处案件是对群众利益最好的保护,也是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效治理的举措。庄德水注意到,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已表示,在“打虎”的同时,绝对不会放过群众身边的腐败;最高法、最高检谈及2015年工作时,均强调要严惩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犯罪,坚决惩治民生领域特别是涉农领域侵犯群众权益犯罪。
庄德水表示,这表明严查群众身边腐败已形成共识,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严肃查办插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侵吞国有资产、买官卖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坚决查处顶风违纪的行为,消除基层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和观望心态,让基层干部真正做到“不敢腐”。“只要综合运用法律、纪律和组织手段,对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苍蝇’就不会变成‘老虎’。”他提到,在“人情保”和“错保”治理中,“‘人情保’和‘错保’是谁的‘人情’,‘错’在哪里?相关新闻中我们没有发现‘严肃查处’责任人的相关消息。”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不正之风和腐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蚀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之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基层党组织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把准方向、迈出步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基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庄德水说,王岐山在河南调研时指出的这一点,从党的生死存亡、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指出了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现实紧迫性,并指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这其中最根本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理念,就是‘必须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本报记者 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