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港镇志》、《小港地名志》到民间故事《乐涵先生的传说》,84岁的退休教师陈性立编著了多部地方史料。如今,他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家人,回想起儿时父母的教导,“我们的家训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勤俭、孝顺、信义、助人。”陈性立写下“祖宗功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两句话,抒写对家庭的爱,用家训传承先人的智慧。

(图)84岁的退休教师陈性立,是宁波市非遗传承人
陈性立出生于小港街道剡岙村,父亲文化程度不高,母亲更是从没读过书,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淳朴的他们在生活中摸索出的经验,时常从口中说出一些颇有哲理的话。父母平日里的言传身教,都让陈性立印象深刻。
勤俭为立业之本
“勤是摇钱树,勤劳才能致富。”这是陈性立的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陈性立儿时的印象中,母亲的形象大多数时候都是佝偻着背,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劳作。
“小时候家里穷,有时候连学业费都交不出。家里的生计主要靠种地,还养了些猪和鸡。父母亲一天到晚辛勤劳作,才把我们兄妹6人都拉扯大。”陈性立说,作为家中的长子,平日要帮着母亲做家务,夏天还要下田踩水车,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从上小学开始,衣服都是我自己洗的,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陈性立当天穿了一条灰色长裤,已经二十多年了,依旧如新。“有钱了也要节省,不然钱财就都漏光了。小时候父母老说,衣服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时候衣服磨损快,常常是膝盖上都打着补丁。现在生活好了,但也不能浪费。
(图)陈性立和村民们分享家规家训
孝顺为治家之本
在陈性立看来,只有尊敬父母长辈、关心爱护下一代,营造天伦之乐,这个家才能温馨和睦、幸福美满。“老话说,小孩子是不会自己长大的,都是靠父母养大的。我自己做了父母,对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感触。”
走进陈家的小院子,就听见电钻的嗡嗡声,几个人在院中走进走出忙碌着。陈性立高兴地说道:“这是我女儿和儿媳来打扫卫生,收拾屋子。你看这个房间打扫得多干净,床铺也铺好了。”
陈性立的妻子前段时间不小心腿受伤住院,这两天就要出院了。女儿、女婿和儿媳提早到老人家中,把院内院外都收拾妥当,新买了护理床,准备迎接母亲回家。“我们夫妻俩平日里身体都还不错。前段时间,孩子妈妈生病了,住在女儿家里。半夜发冷,女儿用自己的脸贴着妈妈的脸,紧紧地把妈妈抱在怀里取暖,全天陪伴照顾。”说起孩子们的孝心,陈性立的脸上透出难掩的幸福。
(图)陈性立和村民们分享家规家训
信义为处事之本
“人长大了都要离开家,走进社会工作,人际关系很重要。要融入社会,待人接物都要诚信友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陈性立说,“人都是将心比心的,尊重关心别人,就是尊重关心自己。”
现在科技发展,已经很少人写信了。但在陈性立的家中,仍旧珍藏着一叠书信。他和香港的一位友人通信四十多载,他们的友谊就开始于陈性立对陌生人的一份善意。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秋天,陈性立时任长山中学校长,乘船前往上海处理校办工厂事宜。“睡在我旁边的是顾老妈妈一家,老妈妈生了重病,到上海求医。”陈性立说,恰好自己有亲戚在上海,认识一位不错的医生,他留下了老妈妈在上海的地址,答应帮他们打听打听。
陈性立说:“虽是萍水相逢,可是说过的话就要尽力做到,不能失信于人。”到上海后第二天,陈性立就联系好医生,接了老妈妈到医院去,安排入院检查。那年春节后,老妈妈病愈,专程找到陈性立家致谢。后来老妈妈一家移居香港,但是家人一直和陈性立保持书信来往,一写就是40多年。

(图)陈性立为学生讲授“勤俭、孝顺、信义、助人”
助人为快乐之本
陈性立兄妹6个,他是唯一一个念到高中毕业的。这在当时,就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于是,村民平时写个家书,过年写对联,遇到白事写碑文等,都来找他。陈性立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不收一份报酬。这样一来,不仅本村村民找他,连陈山等地的村民也“慕名而来”,走几公里路就为了请他写信。
在长山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陈性立每个月工资有40多元,这在当时算是“高薪”。邻里间有什么困难,陈性立也时常2元、3元、5元地借钱给大家。
十几年前,在一个婚宴上,陈性立偶遇当年的一个朋友倪德昌,他拿出200元钱,说是要还钱。原来,当年倪德昌家境困难,全家一天只有约8毛钱的收入,是陈性立借给了他10元钱救急。后来日子好了,一直记着要把这笔债还上。“因为我不肯收他的钱,他又去抓了一笼虾送来,说钱不收,东西是一定要收的。”陈性立说,“都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国家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谁也离不开谁,帮助别人也是快乐自己。”
(宁波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