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
钱镠(852-932年),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立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从军后屡建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后又被唐、后梁朝廷相继封为越王、吴越王,公元907年受封为吴越国王,辖两浙“一军十三州”之地。卒谥武肃,世称“武肃王”。
钱镠奉行“保境安民”的国策,实施筑捍海塘、疏浚西湖、发展农桑等举措,使当时的吴越地区“富甲一方”,为江南的繁华奠定了基础。钱镠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钱镠自备“起居注”,又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遵循钱镠的遗训,后世诸王始终贡奉中原王朝,末世钱弘俶顺应时势“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实现和平统一。
吴越钱氏家族
钱镠父子开创吴越国,连续三代五主均受中朝封为国王,成为王族。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这个家族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自唐末历五代,又经北宋至南宋,四百年间吴越钱氏始终保持“位极人臣”,封郡王、国公者二十余人,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宋朝皇帝称 “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就连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因而吴越钱氏家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氏家规简介
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武肃王八训”是武肃王钱镠于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正月亲自订立。家训以晋代以来大族衰亡为鉴,“上承祖祢之泽,下广子孙之传”,体现了“金书铁券”的免死牌下的严格家教。钱镠辞世前又作十条“遗训”晓谕子孙。而《钱氏家训》,传为忠懿王钱弘俶总结钱镠“起居录”所作,经后人不断完善,成为一部饱含修身处世智慧的治家宝典。《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的珍贵历史遗产,也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传家宝。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是否知道这句家喻户晓的民谚的由来?
“赵钱孙李”——这部编定于宋朝的《百家姓》,为何将“钱”姓列为仅次于“皇姓”的第二姓,地位如此显赫?
繁衍于江南一带的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开枝散叶,人才辈出,仅载入史册的名家就逾千人。进入近代以后,更出现人才井喷的现象,科学家中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外交家钱其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一连串响当当的名字彪炳史册,如雷贯耳,都属于这个江南望族。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解开这些谜团,你就不能不了解吴越钱王,和由他创立的《钱氏家训》。
公元十世纪初年,唐末乱世,中原大地军阀混战,四分五裂。而以杭州为中心的东南一角却风景这边独好,一派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升平气象。
这得益于钱镠建立的吴越国。
钱镠出身临安、起于草莽,深知“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立国以后没有像其他割据者那样热衷于扩张领土,而是坚守“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一心一意发展经济。
他以前无古人的热情和气魄兴修水利,劝民农桑,开拓贸易,使境内出现了五谷丰登、百业鼎盛的喜人景象。江南一带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
北宋时的杭州知府苏轼由衷赞叹道:“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美丽富饶的“苏杭天堂”由此奠定基础,声誉鹊起。
更为难得的是,钱镠领悟到“创业容易守成难”的真谛,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兢兢业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特意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家规家训。
公元897年,钱镠平定董昌、统一两浙,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赐给他金书铁券,上有“恕卿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语。这在封建时代可谓是家族最高的殊荣,但钱镠对此非常清醒,他召集家人于堂前,告诫大家不得恃宠而骄,违法乱纪。并同时颁布了八条家规,要求大家必须铭记于心,严格执行。
这份《钱氏家训》最原初的版本被工工整整书写装裱,高悬于家庙的列祖列宗像前,成了钱氏族人必须遵循的法则。
这种苦心孤诣的家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有许多的割据政权,他们在继承问题上兄弟相争、父子相残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基本都实现了平稳过渡,境内百姓因此得以安享太平,吴越国也成为五代十国中政局最为稳定、享国时间最长的政权。
公元932年,钱镠以81岁的高龄安然辞世。他留下十条“遗训”,对其精心创立的“家训”作了最后的强调和补充。
也许是由于切身体会到爷爷“家训”的重要性,钱镠的孙子忠懿王钱弘俶对其进行了认真整理和补充,重新编定了《钱氏家训》。它以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念为框架,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体系上更加完备和详实,此后便成为钱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无价宝典和精神遗产。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教化的工具,“家训”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比较著名的有《颜氏家训》和司马光的《家仪》。《钱氏家训》由吴越钱王所创立,是一种源于“王族”的家训,比之一般的民间家训便有了独特的色彩。
譬如,在“修身齐家”之外,它更强调了“平天下”的内容。钱氏此后人才辈出,大家众多,是否与此有一定关系呢?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通览《钱氏家训》,要求持躬严谨,洁身自好,严禁骄奢淫逸,是其中相当醒目的内容。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像许多“成功人士”一样,钱镠在霸业成就之初,也曾经志得意满,贪图享乐,结果招致了巨大的灾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痛定思痛,钱镠幡然悔悟,恢复了早年艰苦朴素、勤政为民的作风,以身作则,励精图治,才使吴越国重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长金:
钱镠王当时睡觉时候有一个特殊的枕头,叫做警枕,把这个枕头里面掏空,然后里面装一个小铃铛,晚上睡在那边,只要几十公里以外有部队或者敌军来进犯,他就马上知道,马上就起床披挂上阵去迎敌,同时他又在床前放了一个粉盘,就是一个盘子里面加了一层白粉,半夜里他想到什么事情,随手就把它记下来,第二天及时处理。
“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千古不变,钱镠把他写进“家训”中,以自己的教训来告诫子孙们。钱氏一族也果然吸取教训,家教素以严谨著称。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就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钱氏后人中很少贪渎之辈,无疑得益于这一家风。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但称霸以后却喜读诗书,通过拜师和自学努力,不但熟读了经史,还在书画上有相当的造诣。他自觉因此获益良多,便要求子孙们也这么做。尊师重教、读书明理,成为钱氏家族的重要家风。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邹身城:
要尊敬老师,要重视学习,这是他们家训中定的,祠堂里有规定,有经费,专门提供给他们穷苦孩子(读书),子孙再穷也必须读书,你富了也要读,你当官也要读,你种田也要读书,你做生意也要读书,他说读书是我们的根本,你做什么行业可以变,读书不能变。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长金:
钱伟长他父亲去世比较早,所以他的家境比较困难,当时也有很多的乡亲劝钱伟长的母亲,叫钱伟长早点去做手工,赚点钱来补贴家用,但是钱伟长的母亲非常坚决,她说我们再苦再累,也要让他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更为重要的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多有“学而优则仕”的目的。钱氏因为本身王族,学习的目的性反而纯粹,把功名利禄看得较淡。
正如钱氏研究者李最欣所说:“钱家人的家风都很正,学习的目的性非常的纯洁,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完全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在外界看来难以理解的一些举动,但在钱氏后人中这非常普遍。钱家为了百姓,连王位都放弃了,后世对权力和金钱的淡漠都不难理解。”
正因如此,钱氏后人中多勤奋治学的学者和大科学家,在文化、科技、教育领域成就巨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一部重视“平天下”的“王族”家训,“化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始终贯穿其中,也是《钱氏家训》区别于一般家训的最大特色。
所谓“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利在一时故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这些总是谆谆教导子孙不要做蝇营狗苟的“小我”,而要做利国利民的“大我”。所以钱氏后人多忠良,许多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临安钱镠研究会副秘书长陶福贤:
读书的目的就是化小家为大家,最终他们认识到要报效祖国,空喊不行,一定要有真才实学,他们几个科学家,特别象钱伟长,在几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他都选择了为了祖国,他当时是学文科的,但是他刚考完以后,九一八事件就爆发了,这时候他就找到他们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他说一定要改学物理,他说现在国家需要飞机大炮,需要理科学生,我一定要跟上去,一年之内我的成绩达不到要求,就把我送回文科去。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邹身城:
这都是跟钱氏家训有关的,国家最需要什么他就学好什么,而且一定要学好,一定要报国,为祖国干出突出的成绩来,这个思想在钱家是非常重视的。
回顾“科技三钱”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他们的景仰,固然是由于其科技成就,但更多的还是对其报效国家的无私情怀。而这正是《钱氏家训》和家族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部流传千年的《钱氏家训》,影响了一代代钱氏后人,也塑造了一批批钱氏杰出人才。
其实,一部好的家训,不只是其家族本身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财富。
今天,在钱镠的故乡临安,《钱氏家训》已经走进文化礼堂和中小学,与当地进行的“好家风”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这部融入了千余年家族教育心得、经受住时代变迁考验的《钱氏家训》,正在新的时代里扮演着新的角色,从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