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是南宋皇城所在地,古风宋韵源远流长;这里诞生了全省第一个党组织,红色基因历久弥新;这里地处杭州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近年来,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监委统筹全区有关单位,以家风为媒介,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养分,持续推动文艺创作、阵地建设、活动举办,挖掘弘扬廉洁好家风,引导干部群众传承家风,共育清廉。
宋韵颂廉话家风
“到了宋代,家规家训盛行于世,著名的范文正公家训、司马温公家训、放翁家训、朱子家训等都在宋代涌现,起源于杭州的钱氏家训,也正是在宋代发扬光大。”在上城区廉洁教育馆,望江街道近江东园社区党委副书记朱韵带着社区党员的配偶代表们参观场馆内的“宋韵颂廉”展区,帮助参观人员了解宋代先贤对家风家教的认识,共筑家庭防线。
廉洁家风是上城区廉洁文化品牌“宋韵颂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纪委监委借助文史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在“宋韵颂廉”云上平台和区廉洁教育馆线下阵地专设“宋廉家风”板块,展示宋代家规家训,讲述宋代家风故事,给党员干部群众提供教育资源和文化养分。2024年,上城出版了全区首册宋韵廉洁文化研究专著《宋廉流韵》,其中专设家风家训篇章,分析了宋人是如何把个人操守与家族延续、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了清廉启迪。
上城宋韵文化底蕴深厚,宋代清官廉吏的家风故事深入人心。流传千年的宋代家风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彭埠街道纪工委监察办以范仲淹、苏轼、岳飞、陆游等在上城工作生活过的宋代官员为原型,创作了一套微信表情包,成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交流工具。上城区城投集团纪委以宋代家风为开篇,创作了朗朗上口的“三句半”《传家风 亮作风》,并组织集团年轻干部自导自演,激发了集团上下共建清廉国企的热情。
红色基因传家风
上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2年9月,全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就在上城区小营街道皮市巷3号诞生。百年过后,革命先烈、杰出先辈们的红色基因和清廉品格还在家风中代代传承,辖区内的钱学森故居、夏衍旧居更是以红色家风为主题,成为党员干部、在校师生、市民游客学习参观的热门场馆。
湖滨街道平海路42号住着一位95岁高龄的奶奶——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20军60师180团医务兵竺桴。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竺奶奶紧随前线部队,在枪林弹雨里救治伤员,荣立过三等功。“没有纪律的队伍就没有战斗力,没有规矩的家庭就不成方圆。” 这是竺奶奶挂在嘴边教育子女的话,也影响了周边人。她家挂满荣誉证书和老照片的客厅,时常能看到前来走访学习的党员干部身影。
在杭州市“照片背后的家风故事”征集活动中,上城区的澎博小学教师吴莹提交了一张南京炮兵学校的毕业证老照片和一篇家风文章,讲述了作者的爷爷抗美援朝、归国求学、廉洁从教、清贫传家的故事,感动了许多读者,引发大家对传承清廉品格、弘扬廉洁家风的共鸣。
在上城,像吴莹这样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党员还有许多,他们有的披上白色大褂,有的穿上执法制服,有的站上三尺讲台,有的扎根社区基层,都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赓续血脉,弘扬家风。
最美红巷扬家风
祠堂巷、马坡巷、小营巷,上城的老街旧巷,曾是明代于谦、清代龚自珍、近代钱学森等清廉名人生活的地方;江河汇、杨柳郡、桃花湖,上城的都市新区,活跃着许多践行清廉操守的干部群众。上城的廉洁文化底蕴在基层,清廉家风就在群众身边。
2024年,结合区委全域打造“最美红巷”工作,上城区纪委监委、区委宣传部、区妇联、区文联等共同推进“红巷家风”廉洁文化建设,面向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征集家书家信、家风故事、家风海报、家风书画等各类家风作品,共收到560余件,其中许多都是兼具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优秀作品。经过宣传弘扬和集中展示,这些家风作品感动了参观人员、教育了党员干部、收获了广泛好评。
九堡街道九华社区工作人员钱俞迪讲述了九堡地区一户知识分子家庭的家风故事:50多年党龄的杨伟士与20多年党龄的杨海锋,父子俩一个坚持社区义诊,一个坚持社区教育,多年来得到他们帮助的群众数以千计。成立于1997年的景新书画院常年扎根凯旋街道景新社区,定期开办“清廉家风润万家”公益书画展,把文化艺术送到群众家门口,以廉洁家风营造清廉氛围……这些发生在基层的家风故事朴实无华,真切感人。
“家风是岁月沉淀,也是时代精神。近年来,我们探寻家风建设与文化建设、清廉建设的内在关联,以文化弘扬家风,以家风助力清廉,取得了较好效果。”上城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清廉家风建设,进一步突出家风建设的覆盖面、家风作品的文化性、家风教育的实效性,为上城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提供源源不断的清廉动力。